李山《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2022-04-16 14: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山《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欢迎阅读!
李山,家底,诗经,中国人,精神

李山《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6年第12



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江汉平原到燕山山脉,东到大海,西到陕甘,在这样一个广大地域上,把众多人群统一起来,建立一个伟大的王国,那时候的政治智慧,绝对不是简单的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诗经·小雅·鹤鸣》里面的诗,是西周先王时期作品。实际上,这个诗主要是开阔我们心胸,放开我们的视野,它山之石,里面还涉及科技问题,玉石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要磨它必须要靠他山的石头。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借助于什么?借助当代西方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各方面的成就,我们不能关上门刀枪不入。

我研究《诗经》20多年的时间了,《诗经》自身是一个蕴藏很深厚的东西,这个矿井打得越深,它蕴藏丰富性就展示出来,所以它总是让我着迷。

中国文化的根在《五经》

《诗经》年代比《论语》要早,《诗经》创造,应该说诗歌创作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孔子才出生(不是说所有作品)。所以,孔子有一些很重要的思想来源于他读诗的启迪与生发,《论语》里边实际上也记载了这些东西,比如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中,孔子与学生子夏就谈论过这几句诗。最近出土的战国竹简文字《孔子诗论》,如果这个文献是真的话,我们可以相信,对《诗经》进行意义上的阐释,不再把它当成一首一首的歌来唱,而是读它,讨论它,应该是从孔子开始。《孔子诗论》记载了孔子对数十首诗篇的看法。孔子那个时代似乎诗还有时候在演唱,不要忘了《诗》最早是唱的。所以,孔子“读”《诗》,应该是开了个先例,所以它对诗,有这样一个新态度。这就是孔子与《诗经》之间的关系。

儒家有特点,它是周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以现有文献论,特别是出土文献,土文献多了,对有些问题看清楚了。比如说像“内圣外王”这个理论,过去都以为是儒家的发明,实际上不是。它只是儒家阐释的。这个观念,在《诗经》里实际就有表达,如《大雅·思齐》写周文王的母亲、祖奶奶,如何有德,如何会教育自己,就说到“内圣外王”,是德行由内向外推,在《诗经》已说得很清楚。过去人们不太重视这一点,是因为《诗经》单文孤证,只是那样一说。最近研究结果,《尚书·尧典》这个文献,非常有可能是西周中期写出的。《尧典》一上来说尧,就是一个“内圣外王”的格局。这也是西周文献。所以,这就是儒家与周代文化的关系。儒家阐发西周的经典,产生的自己思想。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根在《五经》;谁最早从《五经》那开辟它的源泉,去勾连它,把它所蕴含的精神资源与民众生活联系起来,是谁?是儒家。我们现也注释《诗经》《尚书》的工作,不过是沿着古代儒家的工作接着做而已。

《诗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我们看一个文学作品,比如看周代东西,是往后看还是往前看。我的看法,第一,首先要顺着根子的方向往后看,也就是追溯原始;第二,还得往前看,顺着苗子的长势往前看。《诗经》那个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先民正在脱离了文化的原始世界,在走向自己民族文化世界的创新。


《诗经》这部书,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与西方学者对他的态度不太一样。我们对他情感深厚,因为他记录这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就说中国人,你从哪去找中国人最早的表现?像葛兰言那样的研究态度,《诗经》的歌唱与全世界都一样啊!的确,人越是原始,全世界人越是都一个样,一开始我们都不穿衣服,茹毛饮血。但是,一进入到家国社会以后,一进入到文明的单独创作以后,会出现民族文化的鲜明的差异。

就《诗经》记录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神而言,可以简单概括如下:一、它强调“家国之和”,二、强调“上下之和”,三、注重“男女之和”。这都显示我们这个文化的特殊性。好婚姻,诗篇赞美。比如说像周文王,诗篇告诉人们,周文王为什么圣贤?因为他有个好家庭背景,有好母亲的教养。《论语》中,孔子高足有若说:一个人在家孝悌,在外面就不会犯上,不好犯上,也就不会作乱。这说的是什么?好家庭产生好的社会成员。就是这个逻辑。

说起来,中国是个单线索社会,周代,是一个家族领袖率领本族群即其他追随者一起打天下,坐天下。西周建立后,又实施封建,一个诸侯,例如鲁国,从陕西带了一两千人,到山东建一个国,如果不处处照顾自己带过来的这些人,不讲究上下和谐,怎么能在山东站住脚,怎么能以一个“国”(就是城郭)为依托,统御广大的乡野?只有照料好带来的基本民众,“国”就稳定,只有上下团结和谐,政权才能稳定。所以,上级的贵族要经常请下属吃饭、饮酒。当然还包括赏赐。

举一个例子,孔夫子生儿子时候,大概23岁,正为儿子起名犯难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他一条鱼。孔子灵感来了,就叫儿子孔鲤,字伯鱼。中国古人讲上下和谐,这就是我们精神底盘。

另外《诗经》有大量唱给服劳役或者到前线打仗的人的篇章,例如打仗时候,要唱诗给将士,为什么?因为他为国家做出牺牲,所以我们必须向他表示敬意,必须向他的家庭,想那些苦守在家里期盼丈夫归来的闺中人致敬。这就是“家国和谐”。

《诗经》里边实际上如果完整一看精神线索,几条探索,始终在弹奏着,什么时候这几条线折了,这个时代完了。从整体上讲,它为什么是一部民族经典,难道就是因为它是记录了原始民歌吗?我们现代不少学者,喜欢用爱情观点去解释它,没那么简单!从江汉平原到燕山山脉,东到大海,西到陕甘,在这样一个广大地域上,把众多人群统一起来,建立一个伟大的王国,那时候的政治智慧,绝对不是简单的。

责任编辑 王海珍

《诗经》名篇解读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选自《诗经·周南·关雎》

李山解读:周代典礼,堂上琴瑟,堂下钟鼓。所以这首诗其实是婚姻典礼的歌唱,是对夫妻的祝愿:像琴瑟、钟鼓一样和谐。这不是爱情诗,也是爱情诗,因为这首诗歌歌颂的爱情是夫妻之间的。而夫妻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强调“恩情”。《诗经》将这样一首诗放在开头极有


深意。《周易》讲有阴阳才有万物,《诗经》亦同此理:有男女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有君臣才有人伦,人伦从婚姻开始。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李山解读: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这首诗从一段光景讲起:“伐木丁丁”这是一段声音在山谷回响造成的结果。”鸟鸣嘤嘤”,片刻之间把我们的灵魂带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从鸟由低处飞到高处得到了启悟:鸟在空中引伴,尚知道寻找朋友,我们人类难道不懂得友情的重要么?“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神”是“甚”,仔细的意思:仔细听吧,会给你带来和平。诗人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这才是诗,把一个自然的东西,以一种哲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又不是哲理,因为哲理是因果判断,而这儿只是感悟。自然如此的环境中,有伐木之声、嘤嘤鸟鸣,何等光景。诗以这样的句子把你带到那儿去,让你从一个浑浊的自我、狭小的环境走出来。我们的诗歌此时虽然还没有走到唐诗那种开阔状态,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看到唐诗的基因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选自《诗经·邶风·燕燕》

李山解读:先以燕子飞起兴,也就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差池”就是参差,形容燕子翅膀上下扇动的样子。“之子于归”,是说一个人要回家,在“野”之地,为“之子”(即这个人)远行。在春秋时期,则确有所指,它是与“国”、“郊”相对的,西周,统治者为了安全,居住在有围墙的“国”中,“国”之外划出一片土地,叫作“郊”,“郊”之外才是“野”,一般也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离开都城太远了,除了有道路连接其他邦国,其他可能就是荒地了。所以,诗篇的这个“野”字,实际上告诉读者送别的双方,已经离都城较远了。送别这样远,双方的依依不舍,也就自在言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24a4e1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