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石砚铭(并序)》“轼年十二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2023-01-24 17:06: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天石砚铭(并序)》“轼年十二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欢迎阅读!
石砚,十二时,文言文,阅读理解,苏轼

苏轼《天石砚铭(并序)“轼年十二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石兽于水中

2.文中”“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B

2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


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3.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他认为事物的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为重,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得异石翻译为: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异,奇异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为:奇特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异,奇异的。

B项,且为铭曰翻译为:并在上面刻上铭文。为,动词,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翻译为: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种器械。为,介词,替。

C项,明年至黄州翻译为:第二年赶赴黄州。明年,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译为:到了第二年。明年,第二年。

D项,求砚不复得翻译为:砚台找不到了。求,寻找。求石兽于水中翻译为: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解该词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的意思是: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这里面是赐予的意思,主语是苏轼的父亲,用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同时也寄寓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甚喜,以付迨、过的意思是: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这里面的是交给的意思。苏轼将自以为已经丢失天的石砚交付给自己的儿子,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同时也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立足文本,找到对天石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aa383b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