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2023-01-03 00:0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要点,复习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何加:有什么益处 5、蹴而与之:践踏,助词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侍奉。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13、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5、万种则:丰厚的俸禄,表假设。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为如果你轻蔑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为: 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是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25a1eea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