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复习案

2022-05-05 20:0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复习案》,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复习,阅读

玉门三中 初三 年级 语文复习案 学生姓名: 班级: 等级

课题:《鱼我所欲也》复习卷 主备人 向莉 审核人 冯国荣 时间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

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一、生字

*生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 箪( 蹴( 羹( )何不为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故患有所不辟也 4 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解释一词多义

1、为: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

2、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

3、得:故不为苟得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4、故:故不为苟得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5、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6、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句子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7、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解读

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1、本文出自 ,作者 时期邹国人, 家、 家,是 思想的

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 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 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此之谓大丈夫。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因为他们: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四、问题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2)人的本心是什么?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论证: )论证: )论证: )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中赞扬 的人,批评的是 人。 五、拓展应用 1、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及事例。例如:




玉门三中 初三 年级 语文复习案 学生姓名: 班级: 等级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5、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六、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D、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加什么) 3、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 4、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 B、窥镜而自视 C、呼尔而与之 D、执策而临之 5、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暮寝而思之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小大之狱 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B、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贤者能勿丧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 D、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也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10、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A、人们所喜爱的东西之所以没有超过生命,那么是因为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得到生存的办法,没有一样不可以采用的 C、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如果让人们所喜爱的东西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11、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13、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 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77eb62a2161479171128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