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学设计

2023-02-06 12:0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逍遥,语文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 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预设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逍遥游》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的特点。真可谓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 因此,解读《逍遥游》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更为重要。本课就从三个切入,来解读文本。 过程描述

在疏通了文章语句、积累了相关文言知识后,以三笑切入开始文本解读。 首先,老师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读全文,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字?各笑什么?问题很简单,但也有情趣。学生能较快地找到了答案,蜩与学鸠笑之”“ 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接下来,要求学生解读文本内容。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作者当然反对。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分,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2.作者对斥 是什么态度呢?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由于有了对第一的解读经验,学生们较容易地明了:作者对斥 也是反对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



1




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消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 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众人去匹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3.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通过语句的理解,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明确:因为这些人虽然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但是他们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例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这些问题的提出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于是十分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文章的三笑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明确:三笑表面不一样,但本质一样。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

于是,老师顺势而问: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也就是说,在他们笑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笑了,他就是庄子。他为什么笑万物呢?

此时的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论异常激烈。最终明了遥游的本质: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4.那么,庄子所人为的逍遥游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逍遥游的状态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反思:完成了以上的解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师生共同探究;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最后明确: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48e588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