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

2022-12-21 20:2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欢迎阅读!
欺凌,社会学,视角,现象,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

作者:孙锋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8

【摘要】校园欺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易出现社会失范,进而会影响到校园,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发生。学生受到逃离文化与群体心理的影响、家庭传统忍文化的盛行及学校亚文化的影响,这些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我们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关键词】校园欺凌 社会学 群体心理 逃离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24-01 近期,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时不时见诸媒体,这些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园欺凌的界定、现状、原因、后果以及国外解决方法经验介绍等方面,大多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要视角进行实证研究。总体上而言关于校园欺凌的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微观层面的相关情况,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尝试将校园欺凌放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中,运用社会学理论来重新审视校园欺凌现象,以期获得对该现象的深刻理解,并尝试提出防范和干预策略。

一、校园欺凌界定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最早重视并开始校园欺凌研究的是挪威学者奥维斯(Dan Olweus),他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要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英国伦敦大学彼得·史密斯教授(Peter·Smith)把校园欺凌分成两类,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大类”[2]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人员介入的欺凌形式,如打、踢、推搡等身体欺凌和辱骂、威胁、戏弄、羞辱等言语欺凌行为;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手段达到欺凌对方的目的,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孤立排斥等”[3]。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中,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 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4] 校园欺凌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校园欺凌普遍存在,青少年大多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稳定,而这些不成熟导致青少年对校园欺凌行为认识不全面,欺凌事件屡次发生。校园欺凌现象过去有,将来也会有,只不过由于现在媒体的发达,给人一种校园欺凌事件越演愈烈的错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事件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欺凌者往往比受欺凌者强大,年龄大或者身体强壮,欺凌者有时是由多人组成的团伙,而受欺凌者集中于某些性格内向、胆小,朋友少,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包括一些身体有残疾、家庭贫困、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

3.持续反复发生,欺凌事件在一段时间内针对特定的被害者持续反复的发生,主要由于欺凌者认为被欺凌者在心理上的惧怕而不敢轻易将被欺凌的事情告知家长、老师或其他人员,这样就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反复发生。

4.事件发生场合不固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校园欺凌事件大多是随机发生的,地点的选择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校园欺凌事件总是发生在人少或者没人比较隐蔽的地方,家长和教师很难判断是否是欺凌事件。 二、校园欺凌社会学理论分析 1.逃离文化

目前我国教育片面以学业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好坏的核心标准,学生群体中因为学业成绩的失败,在学习上得不到乐趣,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逃离课堂或学校。学校场域中的逃离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静默性逃离,另一种是攻击性逃离”[5]。在校园逃离文化中,默性逃离往往只是少数,这类学生以静默的方式逃离课堂或学校,往往个性都比较内向、懦弱;作为主体的攻击性逃离,这类学生群体同样难以认同和喜欢课堂和学校,他们组成一个非正式群体,这个非正式群体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欺凌性,比如。作弄同学、排级同学等,最终演化为实实在在的校园欺凌。 2.群体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校园欺凌是一种暴力语言的表达,其中群体无意识色彩浓厚。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当人面临一个情境不知道怎么做时,往往参照他人的行为表现,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被称为从众心理。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即使欺凌者中有人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或道德原则时,为了避免被欺凌者群体中其他成员嘲笑或避免被排斥,从而做出更为明显和积极的欺凌行为。无论是欺凌者群体还是旁观者,他们在这种群体心理的支配下个人的理性逻辑逐渐被群体心理占据,群体会分担个人在责任感和罪恶感。 3.家庭传统文化

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终究可以从家庭文化中找到原因,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特别是和与忍的文化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无意识强化与确认。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国家历来就有重视和、忍的文化传统。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b7c240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