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2022-12-24 00: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郑板桥的爱竹人生》,欢迎阅读!
郑板桥,人生

[标签:标题]



篇一:郑板桥与竹子 郑板桥与竹子

20106120:47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俱佳。其书法峭劲挺拔、不拘横竖,结字错落疏宕,又如同奇崛嶙峋的岩石,被人称之为“乱石铺街”“板桥体”而我则认为其“乱亦有道,石坚有棱”,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郑板桥的画以兰、竹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板桥爱竹。在他眼里,竹是绝佳的创作意象。竹的形象是正直、虚心、坚韧、挺拔,而且有气节之寓,因此,竹承载着板桥的思想,寄托着板桥的感情,是板桥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竹子就是他的生命。

郑板桥是乾隆元年进士,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知县12年,清廉爱民,卓有政声。 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睡梦中都关心着人民的疾苦,牵挂着百姓的冷暖。观其画与读其诗,一个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的清官形象已跃然纸上。 郑板桥虽一介书生,七品县官,但终生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以儒家仁爱利民思想为自己的人生座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己任,始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潍县做官期间,“以岁饥为民请赈”而触怒大吏,乞病而归。

从此,郑板桥回乡写诗作画,度过了他贫寒且有气节的一生。《竹石》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他一心为民、不计得失、甘守清贫、矢志不移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在文学艺术上辛勤探索、锐意创新,其学问见识不落前人窠臼,诗词文章不用前人熟语,书法亦自成一体。其画竹,“胸无成竹”,信笔所至,浑然天成。“画工何事好离奇,一竿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这首《出纸一竿》诗,就是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杰作。

郑板桥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其诗词文章甚至书画作品都是真情真性的自然流露,其中写给堂弟郑墨的十几封家书和《七歌》《乳母诗》《怀舍弟墨》等诗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郑板桥还有一篇短文也题名《竹石》“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筍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

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在这里,郑板桥和竹已融为一体,把爱竹的情怀以及和竹石相知相伴的美好情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二: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


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其画作细腻含蕴。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让中 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丛竹图》,更以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交相辉映,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甘淡泊、孤高而不攀附权贵的气节。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什么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生长的脚步,都不能束缚它脱离世俗的观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正是我们从画中所读到的、领悟到的。是我们

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品质。在画中,竹子的排列杂乱、稀疏。并且竹叶稀少,甚至一些竹干连一点竹叶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直立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从竹干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竹节都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画家强有力的画画功底。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典范。而且在画中细节部分安排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细心和耐心。从整体的布局上看,所画竹子形象的逼真,所画线条的细腻。从竹子的多节来表达出此画作者的高洁、自我孤高的情操,《丛竹图》就是他对人生经历和志气的表达。

一副画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背景,画本身的特点及作画人的品格、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经过了学习半年的美术作品鉴赏,对作品的看法就有一定的深度,一幅作品不仅要理解它的高度,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度。赏析一幅画,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就是我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用了简短的语言赏析了郑板娇《丛竹图》这副作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展现到,更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希望老师批评指出。在鉴赏结束之余,我也学画家们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所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人生,就应该随心而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那些文人墨客没有放下世俗,那就不会有那么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aec97fe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