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诗歌的角度看文学创作与政治关系

2022-11-11 06: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杜甫诗歌的角度看文学创作与政治关系》,欢迎阅读!
杜甫,诗歌,角度,创作,政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杜甫诗歌的角度看文学创作与政治关系

作者:张晶晶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

作者简介:张晶晶(1987.11-),山西晋中榆社人,西南大学文学 2012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不能否认的一点,从古到今不论文学与政治各扮演什么角色,二者总是不可分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杜甫诗歌的角度来窥探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一角——文学创作离不开政治。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杜甫被后人尊称为,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时期,固守长安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读书壮游时期,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生活,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这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全诗没有一个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这一时期正处在开元盛世,恰逢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文学创作离不开政治。正是这清明的政治、稳定的政局背景下,才为杜甫无忧无虑的读书游历创造了机会;正是开元之治,玄宗选贤任能的科举制度改革下,杜甫才能在北游齐鲁时重情抒发人生抱负与理想,创作出传世佳作。尤其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固守长安时期,杜工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是杜甫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变时期。其代表作《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此诗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是讽刺杨氏国戚之奢侈淫乱,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状况是唐玄宗不再理会朝政,朝政由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把持。

文学创作离不开政治。固守长安时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李林甫为示野无遗贤,让科考应试者全部落弟,杜甫亦不可幸免。正是受进士落第、朝政腐败政治的影响,不仅使杜甫政治理想受挫,而且生计也无着落,跟着其诗歌创作风格也在迅速转变。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使其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

陷贼与为官时期,杜工部过着并不得志并不如意的生活,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多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哀江头》等。其中《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全篇围绕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体现了诗人爱国之情至深。是的,这一时期正值安史之乱,政局动荡,战乱频发,民不聊生。

文学创作离不开政治。国将不国、社会动乱、人民苦不堪言的政治状况,直接或间接导致杜甫政治生涯受阻、情感忧国伤时、抑郁悲愤。《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这首名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理,还恰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漂泊西南时期,杜工部仍然既不得志又不如意,这一时期仍旧动乱,也是其创作仍然丰收的时期。《蜀相》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他写《蜀相》这首诗时,政治局势动荡、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文学创作离不开政治。杜甫漂泊西南,政局不稳,安史之乱余波仍在,再加上吐蕃回纥入侵,蜀中军阀又相机叛乱,想过太平日子依旧是不可能的。《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谓此诗的。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因政治动乱、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杜甫用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诗歌告诉我们,离开政治谈诗歌是空想,是空谈,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诗歌创作避不开政治,也躲不了政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dce6bc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