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22-12-25 08:0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小学,如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方法

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可激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97786-3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巧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纠错。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3,学生在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1)2727÷3=O÷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27--27”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2)2727÷3=279=18。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求。求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屙陛,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讨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景的作用。



五、猜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力,让学生充分進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生亲切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e88cfd5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