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分析

2022-07-11 20:3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分析》,欢迎阅读!
减灾,防灾,气象,应用,媒体

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气象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和先进,气象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气象产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 防灾减灾 应用 分析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已逐步进入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近两年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较快,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以互联网和移动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服务的准确性、获取方便性、可交互性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防灾减灾、灾害监控、防灾教育、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传统气象信息服务的播报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大众对各项活动的需求。因此,借助于新媒体来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在实现气象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能不受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可以准确发布气象信息,还能与服务人群之间实现交流互动。

1新媒体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新媒体逐渐被列入重点科技创新中,再加上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同数字业务相关的新媒体技术也开始迅速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逐渐趋于成熟,也是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结合全球范围新媒体的发展实际,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终端的广泛普及,使得人们的消费主体开始改变,使用新媒体的人数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

截至2017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其使用率为97.5%,相较于上年增加了2.4%,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达28.2%。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截至2017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7.3%64.4%微博作为社交媒体,2017年继续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深入布局,推动用户使用率持续增长,达到40.9%,较201612月上升3.8%。知乎、豆瓣、天涯社区使用率均有所提升,用户使用率分别为14.6%12.8%8.8% 2新媒体气象服务传播特点 2.1即时发布和共享气象数据

及时、准确、创新性强是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因具有人性化交互,可以对气象防灾减灾方式和内容进行改进,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气象服务。第一时间发布高精确度的气象信息是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优势。人们在接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可以提前进行防御,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传统媒体在传播气象灾害信息时,会受到播出时段、频次等限制,很难保证气象灾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人民群众手中。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气象预警


信息,以实现不同区域内的信息共享且发布灾害性天气用时少。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调取出其他省、市重大天气的共享数据信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方便相关部门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防御措施。 2.2精确传播气象防灾减灾信息

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准确定位,可结合不同区域受灾情况,制定出高精确度的气象服务信息,进一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若用户在新媒体平台注册时,应选择地理位置,方便该地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借助于多媒体后台的统计功能,实现对受灾群众的精准定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因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受灾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只有确保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水平,才能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 2.3人性化的交互服务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平台的发展,其用户数量也越来越多。受到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影响,使用气象服务的人群也逐渐增加,可以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等信息传递到人民群众手中,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服务都比较重视用户反馈,人们加大了对服务产品改进的力度,不断增强服务质量。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也不例外,由于新媒体平台具有交互性特点,例如微信转发互动、微博转发评论等,这些可以快速了解到用户体验和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效果。 3新媒体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1精确发布预警信息——位置气象服务

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LBS)主要是借助于不同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外部定位或无线电通信网络方式来获取到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向使用者提供的增值业务。而位置气象服务则是以LBS为基础的气象信息服务,通过对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采集,第一时间找出同用户所处位置相关的深度气象信息,随后针对用户所在位置,提供同该区域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与此同时,还能结合用户位置提供高精确度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水平,可以有效防止用户针对周边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为气象防灾减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3.2预警信息定制——用户订阅服务

使用者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定制深度性的气象服务称之为用户订阅服务。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气象信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人群来说,其在感受天气灾害的敏感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定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关注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支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满意度水平,还能确保用户便于使用气象信息,省去了识别和过滤不适宜气象预警风险的麻烦。 3.3预警快速发布——消息推送服务

消息推送服务,可以保证人民群众及时接收到提前定制的、最新或关注的深度气象信息产品服务。若用户安装手持或其他深度气象服务产品软件终端,使用者可以不用打开气象服务软件程序,就能及时获取到气象预警信息。便于用户接收气象信息,防止因程序自动关闭,导致气象信息未及时发现而产生的风险。 3.4灾难灾害播报——实况信息服务

利用新媒体对灾难灾害的播报方式,可以在灾害性天气出现时,为用户实时播报相关信息。相较于传统播报方式,新媒体播报的气象灾害信息视频由官方人员拍摄,或者是直接在现场拍摄,在审核通过后才能传递到人们手中,增加了气


象信息的丰富度、及时性和可信度。可以借助于位置气象服务、用户订阅服务、消息推送服务三种方式向社会大众提供灾害灾难播报。 参考文献

[1]郑奕,唐延婧,原野,.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及用户行为初探[J].贵州气,2017,41(2).

[2]杨春华,郭广,燕振宁.气象服务信息在多媒体中传播的分析与思考[J].青海气,2015(1).

[3]夏春木.新媒体环境下纸质媒体的价值思考[J].科协论坛,20134,147~148 [4]容军,潘丽娜.论气象影视服务如何应对新媒体的传播挑战[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0),238~239

作者简介:吴添圆(1988-);女;汉,广东省中山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局办公室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0c0052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