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2022-07-13 00:0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欢迎阅读!
致远,杂剧,特征,思想,艺术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冠以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美称,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成“元曲四大家”。其一生仕途不顺,中年中进士,后因不满时政,晚年隐居田园。以下主要论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情况。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吕太后人彘戚夫人》《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太华山陈抟高卧》《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冻吟诗踏雪寻梅》《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大人先生酒德颂》《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现存的杂剧仅剩七种,分别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马致远的作品自古以来分类不一,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居多。现按照尚达翔的三分法,一、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包括《汉宫秋》和《青衫泪》。二、描写知识分子,包括《荐福碑》。三、其它四则皆描写神仙道化。

首先,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得作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取材于《汉书匈奴传》,改编后的大致内容是:汉元帝国势衰微,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官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它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奸臣小人毛延寿,一个是舍身卫国的巾帼英雄王昭君。我个人以为《汉宫秋》包含两个主题: 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对于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民间题材,马致远在处理的时候,避开了“红颜薄命”和“远适荒漠”的俗套,其中爱情主题指歌颂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真挚的爱情,政治主题则指王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原因归结为汉元帝时代国力衰微是值得肯定的,但美中不足的是过于美化汉元帝,并夸大毛延寿的个人作用。《青衫泪》是马致远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蓝本敷衍而成,虚构出妓女裴兴奴、士子白居易和商人刘一郎的三角关系。作者通过三人的婚姻纠葛,揭示了落魄文人和不幸妓女的共同命运以及元代风行的在婚姻上的诈骗和掠夺。但最后文人与妓女的破镜重圆,我们又可以看出马致远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并没有到达否定的态度,作者还是寄希望于幻想之中。

其次,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荐福碑》也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主要通过穷书生张镐的坎坷遭遇,抨击现实社会的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黑暗现象。从剧中主人公对元代官场与社会的诅咒与嘲骂中,曲折地流露出元代穷途末路的儒生对于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不少人表示《荐福碑》也表达了作者对富贵功名的强烈追求,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张大新认为该剧“旨在抒泄文人命蹇、壮志难伸的劳落苦悲”“几乎可以看成是马致远在仕进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形象缩影”

最后,马致远四部著名的神仙道化作品。《岳阳楼》主要讲述了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度柳树成精的故事。作品描写吕洞宾初上岳阳楼,望江抒怀,复上岳阳楼,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其间充满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慨叹。《黄粱梦》则讲述了钟离权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成仙的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


《枕中记》与《黄粱梦》相比,只是表达了对“富贵如过眼烟云”的虚幻思想。《任风子》主要写神仙马丹阳度化任风子出家成仙的经过。《陈抟高卧》主要写五代时华山隐士陈抟识人的慧眼和不愿做官、不为色迷的隐士风度。么书仪认为:“感时不遇的角度否定红尘的,又是从隐逸的角度来肯定神仙世界。”其中,在马致远一生中影响较大的是全真教。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家思想合一,追求超然物外,隐逸成仙的生活方式,在当时影响较大。马致远正是希望从全真教教义中寻求精神寄托,因而创作了一系列神仙道化剧。

纵观马致远现存的七种杂剧,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描写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前者主要是以《汉宫秋》成就最为突出,其次是《荐福碑》,最后的神仙道话剧一直以来争议不断,5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神仙化话剧总体评价不高,甚至完全否定。70年代的时候评价发生改变,人们开始从中读出了元代失意的知识分子境况,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以及黑暗压抑的现实社会等等。元代儒生的社会地位低下,仕途无望,全真教的恬愉静退正和元代书生的返朴归真意向,因而全真教能够得以广泛传播。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与以往的志怪故事相比,妖魔鬼怪的成分减少,并适当地融入了反映现实社会的内容。因此,蔡美云认为:“马氏剧作不是遁世者的哀叹,而是抗世者的呐喊。”这些呐喊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消极避世思想潮流的产物。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特征既不同于本色派的关汉卿,也有别于文采派的王实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抒情意味浓厚。马致远的杂剧不重视戏剧的情结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抒情上面。李修生评价马致远:“他具有抒情诗人的气质,尤其擅长悲剧性的抒情,他的作品情调凄凉、悲愤,而有气势。”如《汉宫秋》第三折,汉元帝在灞桥饯别昭君时所唱的《七兄弟》和《收江南》等三支曲子,用重叠交错的文辞,急促简短的旋律、典雅清丽而不浓艳的语言,以及深秋萧瑟、深宫冷落的环境,衬托出汉元帝对昭君的相思怀念之情,给人以凄凉、怆伤、悲愤之感。

其次,语言典雅清丽。马致远善于把朴实的语言转化成精致典丽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第三折的【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读起来,苍凉凄楚,富有音乐感。

最后,借他人之口,抒自己的喜怒哀乐。例如《荐福碑》中,通过穷书生张镐之口,抒发读书人(即作者)胸中不平之气:“则见他白衣便得一个状元郎。那里是绿袍儿赚了书生处。”通过主人公的咒骂,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马致远既不同于本色派的关汉卿,有不同于文采派的王实甫,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尤其是神仙道化剧,传达了一代文人的不幸命运,并将幻想寄托于宗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0767fce7c1cfad6195fa7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