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2023-04-13 04:23: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欢迎阅读!
原因分析,课堂,兴趣,高校,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作者:汤琼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3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对基础课和选修课普遍缺乏兴趣、逃课或消极听课现象严重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对策:主张完善课程设置,改革考核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缺乏兴趣;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经历了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通过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中间有很多人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生中逃课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课或是选修课,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往往低于50%。而那些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点名,普遍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上课氛围极度不活跃。 下面本文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待更完善

儿子前年考入某综合性大学七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我还记得他刚入学时的兴奋以及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但这些很快就被繁忙的学业所替代。三年多的大学生活给他的最大感受是,大学生活并未像想象中那样轻松和丰富多彩,和高中相比,学习的压力是减轻了(无需再经历高考,也没有了考研的压力),但学习的紧张程度也差不多。比如大三上学期,周课时为56节,按一周五天计算,平均每天要上11节课,看最后的课表,除了晚上有课,双休也变成了单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一个大学生而言,学习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也需要娱乐,需要社交,这些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当学生面对这些繁重的课业,他们中的很多人只能在保证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牺牲基础课和选修课,逃课或消极听课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课程考核的方法有待改进

当一门课程既不是专业课,期末考试也只用交一篇综述时,如今的学生有可能会好好对待这门课吗?而期末不考试,只需交一篇论文是一些课程的最终考核办法。如今的学生都像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都很现实。就算我老老实实每节课都来听,期末也不一定比那些不来听的人多点期末分,那么我为什么要来听课呢?我想老师也许并不了解,经常缺席类似课程的学生不仅是一部分学习态度较差、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恰恰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在期末考出好成绩的一部分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把时间使在了刀刃上。那么也许你会对我说这种平时不来上课,只求最后考试考个高分的学生称得上是优秀吗?我想他们确实称得上优秀,就像一个高校是好是坏没人会来管你本科生教学工作做得如何,只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看你的科研工作进行得如何一样。对于一个学生是好是坏,也没人会因为你每节课都认认真真听课而说你好,只会把那些拿得出成绩的人当作是好学生。所以,为了成为这样的好学,大家都不来上课了,大家都在这样的课上看专业课的书了。换到老师的立场上,其实也是一样的,我想很少有老师会因为上课上得好、受学生欢迎而受到认可,想要被同行认可,只有拿出点科研成绩出来。

说白了,学生就是为了争个分数,争点成绩,以后找工作也好找。如果我去面试的时候对面试官说:他大学时老旷课,我上课都认真听的,所以选我别选他这样岂不是很好笑?说到底还是简历一摊,看看谁成绩好,谁奖学金拿得多,如此而已。所以说,不是学生觉得上这门课没意义,而是上这门课没利益

如今的学生之所以个个都这么势力,一方面是迫于今后立足社会的种种压力,一方面也是从小应试教育应付惯了。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平时搞什么、搞再好都没用,最后考试卷子上大家见分晓!从大一开始,不止一门课的老师曾表达过:平时上课看你们表现得都很差,考试考出来倒都还不错。同学也如此感叹:功在平时都是骗人的,期末考前搞份靠谱点的资料背背比什么都强!这样的话虽然有些颠覆,但你却不得不承认它很现实。换做实验课也是一样的,平时根本不来做实验的人,只要实验报告写得漂亮,最后照样比做了实验的人得分高。老老实实上课、勤勤恳恳做实验的人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还会有人对课堂、实验室抱有热情积极的态度吗?

三、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有待更科学

我们不妨做一个类比:现在许多大学都提出了类似把高校从科研基地向教育基地进行转的思想,意在高校应加强对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而不是把工作重心完全放在搞科研上。这样的转变现实吗?我想可能性很小,为什么?因为到头来国家与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排名仍然是要看你科研搞得如何,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多少。这么说,之前的问题也有了答案。这样的课程想让同学有学习热情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说到底,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要看你考试考了几分,拿了几次奖学金,而不是你上课时表现得怎么样。 那么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首先,对很多课程来讲,笔试是必须的。因为这多多少少让学生看到了一点上课的。若要真从根本上解决,那这已经不是只牵涉到教育行业的小问题了,就像我上文所说的这是迫于社会压力与从小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所造成的。那么现实地来说学生应该如何做呢?我想校方不妨帮医学生来减轻点学习负担。从我们这届开始,医学部便做出了提前一年进临床的改革,这是十分好的,临床医学就该多学点临床的东西,但是相应的却没有对基础课程做出一些删减,而是把原先3年的课程压缩到2年半之内上完,再加上校方对我们七年制寄予厚望,给学生多开了许多别的课程,初衷是对学生多加关怀,实际却只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当专业课都难以应付之时,又何暇来顾及基础医学进展这种课呢?也有老师上课时对七年制学生并未好好利用好导师制而表示遗憾,那么我也想问问老师,当学生选课时学分都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教务系统上限,连选门公选课都没有任何余地的时候,他们哪里来的时间去进什么实验室呢?现实的情况是如今的课程学一门忘一门,到头来记得的也只是那些主干与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对于基础类的医学课程不妨精简一下学时,多强调强调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东西,不必过于详细得去抠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至于晚上要求的将近40学分的选修课,同学都只能去选完,学生不待见,大部分老师也没打算有学生好好学,如此情况,存在的问题我想也不必多说了。

其次,对一些老师而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所讲授的内容要加强实用性,让学生知道学了以后对自己有用。有些老师讲的内容太专业,太基础,离临床太远,离大三的学生也太远。所以对于今后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妨做下改变。同时也可以多请些语言能力强的老师来上课,我想学生积极性会大许多。毕竟大学里很多老师虽然科研工作做得好,教学能力却不见得强,而有些老师虽然职称不高,却很会讲课,学生也爱听。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改变一下考核成绩计算的方式。如今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都要占到总成绩的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而平时成绩占比很少,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应教育一考定终身又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合情并且合理地进行考核,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用什么来衡量平时成绩,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待高校的专业人士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依靠师生、校方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298df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