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

2022-09-04 01:0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将相和》说课稿》,欢迎阅读!
将相和

《将相和》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将相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说学生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思维逐渐摆脱具体内容的约束,能主动采用记忆策略,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评价的深入,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将相和》这篇课文在故事情节方面曲折生动,在人物形象方面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也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创造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协助其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复述“负荆请罪” 三是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易错字。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生字词,会用生字组词造句。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同时我会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说学法


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借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①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③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请学生到黑板上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看问题的观念。 2.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虚线”和“实线”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也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本环节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点。

3.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突破重点,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4.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爱国) (顾全大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3c631c34028915f804dc2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