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食的唐诗

2022-08-25 22:1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饮食的唐诗》,欢迎阅读!
唐诗,饮食,关于

关于饮食的唐诗

总觉得唐人在饮食方面偏于简单。这可能是我的错觉,但不能怪我,责任在唐诗。

读过的唐诗里,关于饮食的诗句,最令我难忘的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一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是描写他到一个老朋友家受到的招待,那顿饭被大诗人写成了千古美餐:是春天,有当令的菜蔬;是雨夜,于是有湿度和气氛;餐桌上有鲜艳悦目的色彩,有朴素而天然的香味。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食欲美、人情美在温暖的色调中交织氤氲。

还有李白,他的笔下满溢着酒香,但是真正的酒徒往往对食物不太在意,是做客,也写食物,他就非常简单:“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雕胡就是茭白,能结实,名叫菰米,可作饭。用白色盘子装了这样的饭,虽然简单到寒素的地步,但在月光下该会有晶莹剔透的感觉吧。

印象中,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苏东坡的胃口好得很,他不但发明了像东坡肉这样的名菜,还在笔下留下了勾魂摄魄的美味。且看他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芦笋、河豚,和竹、桃花、江水相提并论,一起充当了仲春的使者,这首诗不但画意盎然,而且在后两句诗里,苏东坡显示了他不但是一位观察细致的诗人,而且是一位真正的美食行家。河豚吃蒌蒿、芦笋就长得肥,三者之间有内在联系,苏东坡不是随便写写的,每个字都有道理。

在他笔下,早春景象也和美食有关,这是一首《浣溪沙》的下半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古代风俗,立春日以蔬果、饼饵等置盘中送人,表示贺春,叫作春盘。这里写出了春盘的内容,同时点出时间是早春,“雪沫乳花”的茶和“蓼茸蒿笋”的春盘,同为清香之物,超尘脱俗,又有白有绿,鲜明生动,使“有味”“清欢”水到渠成。

清朝的文人中,写吃写得多且妙的,是画、诗、书三绝的郑板桥。他写吃往往是一派平民风味:“稻蟹乘秋熟,豚蹄佐酒浑”“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姜


煮鲫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甚至连“笋脯茶油新麦饭”也入了诗。

郑板桥还有一副好对联,联曰: 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我很喜欢这副对联,表面上全是静物,而其人自在;纯是素朴,而品格自华。粯子是粗麦粉,这样的茶饭,真是一贫到底了。但是如此清洁自守、为民不谀、为官不贪,且自得其乐,这样的茶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

左手书香 右手烟火

厨房朝西,暮春时节做晚饭,夕阳的余晖会像蜜汁一样涂在做好的食物上。看着孩子大人吃得尽兴,自己的心,也像刚烤好的面包——溢着欢喜香喷喷地膨胀起来。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当暮色在窗外渐渐加深,灯火次第亮起,三岁多的她喜欢凑过来黏我。小家伙温温软软地往我身上一坐:“妈妈,我们看书好不好?”她有个小小的书架,分类摆着各种绘本、故事书、科普类小读物……我尊重她的喜好,看什么书由她自己去选。我抱着女儿,女儿抱着书,这是一天的忙碌之后,最幸福的时光。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接受过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草的滋养,又一直喜欢看书,所以潜意识里一直在努力做这样的妈妈:让孩子的童年有玩具和动画片,也有书香和大自然。看到年幼的女儿在我忙碌时,能自己安安静静坐在一边儿翻书,心里就会由衷地泛出喜悦。虽然读书并不能保证我的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但我相信,阅读的习惯,会使她终生


受益,那些读过的书,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成为一颗颗星星,闪烁、明亮,让她们人生的天空,变得与众不同。

上小学之前,女儿看完或者听完自己喜欢的故事,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后,我也可以享受片刻属于自己的夜读时光。枕边有书,宁静的夜晚就有了曲径通幽之美。打开散发着墨香的书本,身心得以从白天那个嘈杂喧嚣的世界里抽离,入另一个静默深邃的世界,在一个个方块字铺就的小径上徜徉……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在这个被手机绑架的时代,不以碎片化的网络阅读替代纸质阅读,是一个阅读者对质朴生活的微小坚守和敬意。

女儿上学之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更加琐碎、忙碌。即便如此,我也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一只春光里展翅的蝴蝶,一朵晨光里打开的喇叭花,一首露珠样晶莹的小诗……这些微小的美好,都会让我莫名感动。这种坚守而内省的力量,我想,大概是源于读过的那些书。曾对一位爱花草的朋友说:“侍花弄草和读书写字一样,久了,是会让人的面目更清宁的。”其实,先于面目清宁起来的,是内心。在缓慢持久的阅读中,现实和理想完成了艰难的磨合,我开始顺应日渐平淡的光阴,并努力在一粥一饭间,享受生活的余味。告诉自己:无论何种生活,先要养就一颗安宁的心,这样才能在千篇一律的日子里,觅到生活的乐趣。以这样的平常心,支配生活的节奏,脚步便也从容。

阅读久了,偶尔也会用文字记录生活,给孩子写成长日记。总觉得文字是有温度的,这样,在老去以后,我们回首过往种种,都会留存于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里,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有一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二十年前,次好的时间是现在,我想读书也是一样的。愿每个人,都能在一本书前坐下来,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后花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4d18f27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