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

2022-03-19 15:44: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欢迎阅读!
数学教案,人教,倒数,认识,小学



小“目标教学模式”备课表

课题 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P24

“倒数的认识”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

教材

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

简析

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 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课时1课时 安排

教学流程

目标分解

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一、预习检测,理解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倒数。(板书课题)同学们,昨天晚上咱们预习了倒数的认识,说说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1 学生汇报

2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出示3个判断题,请你根据自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来判断。 16/5-1/5=1,所以6/51/5互为倒数。(理解乘积是1

21/2×4/3×3/2=1,所以1/24/33/2互为倒数。(理解两个数) 3)因为3/8×8/3=1,所以3/8是倒数。(重点理解互为) 师:互为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说? 4 学生举例 5 同桌举例

6 小结:从刚才的判断中我们知道了倒数要符合3个要素,引学生说,这

就是倒数的意义。 二、预习检测,深化求倒数的方法

1、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还知道了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把昨天的预习作业汇报一下。P24做一做

师:你们怎么求出这些数的倒数的? 235呢? 3、规范书写: 4、特例讲解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数,你帮我求出它们的倒数,行吗?0.5 1.2 1 0 5、小结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方法 61的倒数是几?为什么? 70的倒数是几?为什么?

达标教学

检测,了解习情况,以学定教,辨为”的含 义,进一步的含义。

预习检测,方法。

理解10特例。








各种规律。



三、深化认识,找寻规律 1、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2、同桌校对答案

3、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所有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分子是1的分数的倒数都是整数 非零整数的倒数分子都是1

(重点理解124条规律,举反例验证)

4、小结: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发现倒数有这样的规律:齐读。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求谁的倒数? 关于倒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课堂小结

练习

拓展思考,含量。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 12 页第2题:判断 2、讲评,重点突破第178题的判断理解。 3、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页第13两题 ★★★4、开放性训练。

×( )=( )×=( )×(

教学反思:

本来教导处通知教研室的杨老师要来听课,前思后想觉得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这些课太难上了(后来在90培训听到忻琪平老师的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堂课,才发现原来这么难说清的算理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竟也能说得这么完整到位,真是一堂好课啊!)于是想了想就选择了一堂知识内容较简单,不大容易出错的课,即“倒数的认识”。上过此课的老师可能都知道,倒数的认识这堂课其实知识点不难,而是把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书写格式要强调清楚,再者就是找几个特例数的倒数的方法以及判断中“0除外”这三字常常会把学生带入错误的深渊。于是把这些细节都考虑进去,结合学校现在没有多媒体的实际,再考虑到教研室这学期特别强调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就慢慢形成了上面




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下来,自认为较顺手就是开始部分。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检测,根据自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自行判断三个句子的正确性。其实这三个句子是经过我精心组织安排的,每一个句子突出倒数意义中一个关键词,经过三个句子的判断完整理解倒数的意义,从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效果来看,这样安排还是比较有效的。

课堂中最遗憾的可能是对0没有倒数的解释还不够到位。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没有马上意识到,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点拨学生,后来经过教研组长的指导,终于明白原来应该这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5f9dc2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