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七中八年级参考资料

2022-04-20 11:01: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都十七中八年级参考资料》,欢迎阅读!
七中,成都,参考资料,年级



成都十七中八年级(下)语文讲学稿

课题:16.《云南的歌会》 课型:讲读 执笔:龚斌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04 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妙处。 3.体会云南歌会之美。 【学习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不同的情境,体味文中描写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沈从文:

初读课文,按要求完成第23小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该字在文中的原句抄写下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

朴( )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避疫免灾( 花茸茸 )柞木林( )迤西( )糯米(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把该字在文中的原句抄写下来

即物起兴: 生面别开: 喻: 朴: 龙吟凤哕: 引经据典: 微: 若无其事: 悠游自在: 讳: 再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4.思考问题(阅读时要求把问题中涉及的内容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是什么?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

2)分类收集民歌、民谣:教材133页“研讨与练习四” 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

②“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类: ③“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类: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

(三)朗读课文,检查预习123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第4题(1)小题,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并展示。

2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 ,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1




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场面。 (五)问题研讨: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答题提示:注意人物描写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开满杂花的小山坡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六)体验感悟: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仿写练习。如: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三、拓展·延伸

1.交流预习作业42)题。 2.阅读后完成下面各题:

听民歌

(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长的山歌。

(4)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的对唱,还真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 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2




(5)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的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6)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扎上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者听民歌的经历的?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3、第3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4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资料平台]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abe129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