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

2022-09-18 18:0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欢迎阅读!
邯郸,丛台,道上,有感,秦娥·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



原文

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释

邯郸:古赵国国都,今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 03 40 ,北纬36 20 44 之间,西依太行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已经变得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当时正值1169年(南宋时期宋孝宗乾道五年)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事迹见《续》卷一四一)据《》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1140年(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进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 世世子

1




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史称 绍兴和议 。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宋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赵昚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胡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再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阻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1164年冬,与金国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从此南宋皇帝对金国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有着国之破、家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那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

词的上阕讲行客之 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然足以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此时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 不堪思忆 的东西了。下阕紧承 二字,结穴于 这个观念。

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至于 伤行客 陈迹 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之情更加浓烈。 丛台歌舞无消息 等句,就明显地透露

2




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明堂赋》说: 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 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 朝歌夜 的宴乐之所。而对于此时的情况,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 之一字里。所谓 实际是希望它 不空 而成了 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语 平妥精粹 ,而且用事又 紧着题,融化不涩 不为所使(《乐府指迷》体现出相当深的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对于这首小令,黄叔旸曾指出它 凄然有黍离之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像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也会流泻出那只能属于他自己的反省和呻吟。所以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1aedb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