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2023-02-25 17: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理学

桑代克,美国心里学家,1903年写了《教育理学1913年将这一著作系统化为《教育理学概论》

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名称及体系确立

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全过程所发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



实验法:控制一些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观察儿童行为,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原因 遗传:是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遗传的影响作用:1.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发展的过程 2.但是遗传不能起

决定作用,它仅仅提供可能性,必须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亲子依恋:最初是由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发展而来,是婴儿之试图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

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连接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偶然的零碎

的,不能长期系统的影响个体,并且个体对环境具有选择甚至改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2

教育能协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2.教育并非万能,因为它不能脱离遗传和环境而独立存在,教育应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不平衡性(1)指同一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 2)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学习:依靠经验积累而引起的动物和人类行为持久变化过程

有意义学习: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这个阶段主要依靠动作来认识事物 2.前运

算阶段(2-7)特点:1)开始利用表象进行思维,因而能够进行近迟模仿语言回应,假扮游戏等活动2)思维缺乏守恒和可逆性 3)主要受动作思维的支配 3.具体运算阶段(7-11)特点:1)思维开始具有守恒和可逆性2有了类的概念,可以分类 3开始具有一些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逐渐脱离具体形象事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一、 二、 三、 四、

感知 1.低年级学生的感知的有意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性逐步发展 2.低年级学生感知的精确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性逐步发展 3.他们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逐步发展

注意 1.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有意注意逐步发展 2.注意主要指向具体直观事物,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开始发展

记忆 1.由无意注意占主导,向有意记忆占主导发展 2.有机械记忆占主导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发展 3.由形象记忆占主导向抽象记忆占主导发展 4.开始使用记忆策略

思维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2.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较差 3.思维过程逐步完整 4.思维品质逐步发展(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

知识分为:程序性和陈述性知识

如何促进小学生的知识感知:1.注意调节和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方法: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具备相关经

验,防止疲劳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注意提醒 2.正确应用感知规律(1)强度规律(2)差异规律(3活动规律)4)组合规律(5)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规律3.激活小学生的感知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多做对比区分事物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需要:指有机体内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是个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指一种目标或对象所激发引导和维持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功能:1.激活2.指向3.维持和调整 动机分类:1.据起源:生理动


机和社会动机 据学习形式: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据来源:外在和内在 据活动大小: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动机和效率的关系:成倒U形关系 中等的动机水平效率最高 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目标:分为直接和间接

兴趣品质包括:1.指向性2.广阔性3.稳定性

技能:通过练习获得运用知识经验完成的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动作技能的特点:1.连续性2.一致性3.复杂性

智力技能: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智力技能特点:1.主观性2.内隐性3.减缩性

影响动作技能的因素:1.使技能本身的难易程度 2.有无明定的练习要求3.练习时间的安排4.练习的方式多样化优于单一5.技能练习中的各种线索6.高原现象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须经历一些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特殊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就有助于个性发展,而解决不好就会给个性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出现危机,当然早期阶段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也可能在后期得到弥补 性格发展的特点: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2.从依赖性到独立性 品德: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皮亚杰的道德理论: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总体而言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三水平:1.前习俗(第一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准 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的功用和满足为准则)2.习俗(第三阶段:是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第四阶段:以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3.超习俗(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三年级是道德情感的转折期,在内容上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1.亲社会:小学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攻击性行为: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3.道德意志行为:小学儿童已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监督

过错行为的矫正:1.消除疑虑与对立情绪使学生对老师建立信任2.善于发现过错学生的积极因素3.抓住醒悟和转变关键时机4.培养集体荣誉感,重建自信心5.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6.抗拒诱惑、增强道德意志 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培养:1.生动具体、形象鲜明、讲解道德概念——由于道德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不成熟性,所以要生动具体、形象鲜明、讲解道德概念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情感是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有了情感推动,认识才能深刻持久3.强道德意志水平——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习惯4.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越稳固,不良的行为就越易克服5.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和作风——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优劣,小学生好模仿、好胜、自尊心强,一个作风良好的集体中学生会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能够形成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6.教师的模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由于小学教师的权威性,作用更加明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65e27102768e9951e738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