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之我见《题临安邸》教学有感

2022-11-06 14:1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教学之我见《题临安邸》教学有感》,欢迎阅读!
临安,教学,古诗,有感

古诗教学之我见

《题临安邸》教学有感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一个难点。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而且又多了一层语言障碍、时代隔膜,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

怎样让古诗教学更有效?经历了本次“雨花杯”赛课,作者对古诗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下面就《题临安邸》一诗教学谈一谈: 一、凭借“注释”,理解诗意。

《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在于考察学生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怎样落实这个课标要求?

教学《题临安邸》时,作者根据课标精神,结合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理解有一定基础的特点。在课初就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然后,借助老师给的注释(由于事先不能和学生有任何接触,所以不便要求学生带工具书),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有不理解的,能够举手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水平。

从课堂效果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水平做到“借助注释准确理解古诗大意”

二、补充资料,引起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还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想象到古诗的丰富画面。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年代久远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接触古诗文不多,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怎样实行突破?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我实行了如下的设计:

1.课前搜集大量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由于不能事先布置学生预


习,所以由老师代为搜集,经过整合,然后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2.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背景资料,感受当时社会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配以音乐的渲染和老师激情的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领区生活的宋朝人民,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学生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

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诗眼”,品读情感。

古典诗词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做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深刻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内涵。《题临安邸》这首诗中,一个“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

教学《题临安邸》时,作者紧密围绕“醉”,以“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统治者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自上而下、醉生梦死的淫靡生活场景;通过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败无能、昏庸无耻;品读通过感受诗歌蕴涵的游然而生的悲愤之情和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课堂上,学生想象丰富,感受深刻,诵读更是慷慨激昂。一个“醉”字,让学生走进了诗歌的内涵,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四、反复吟诵,读中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74f352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