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入陇诗人及其入陇之作

2022-04-09 15:1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入陇诗人及其入陇之作》,欢迎阅读!
唐代,诗人,及其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它的艺术成就,与其所依托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唐代的入陇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维、高适、杜甫和岑参,但除去这四人,还有许多诗人在入陇后创作了大量的边塞名作,比如王昌龄、骆宾王、李益。 一、远征入陇的骆宾王

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仕途沉浮的骆宾王在其走投无路之时,西北边境传来吐蕃大举入侵的消息。52岁的骆宾王爱国热情被激发,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从军自效。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咸亨元年四月随阿史那忠西行远征,对西域诸蕃部落进行“安抚”“劳问”。

抒发自己及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骆宾王边塞诗的显著特征之一。《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是首长达三十八韵的排律, 既有征戍将士军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西北边塞苍凉景色的鲜明描绘, 又有诗人壮志未酬时内心感慨及久戍边城怀念京邑感情的抒发。所谓“行役风霜久, 乡园梦想孤”“沙塞三千里, 京城十二衢”“关山暂超急, 形影叹艰虞”都是这种感情的集中反映。特别是诗的结尾处:“陇坂肝肠断, 阳关亭候迂。迷魂惊落雁, 恨断飞凫。春去荣华尽, 年来岁月芜。边愁伤郢调, 乡思绕吴欤。”怀乡之情、怀才不遇的感叹和长期羁留他乡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流露出来打动着读者的心。

骆宾王边塞诗的另一特色是把军旅征战生活放在边境地区典型环境中来表现, 并以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描写出来, 富于地方色彩。公元670 年离开长安从军西北, 西北的自然景观和长安迥然不同, 这些勾起了诗人新鲜、好奇而又悲壮苍凉的心情, 于是创作出了一首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的五言排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其中写到“汉月明关陇, 胡云聚塞垣, 三川殊物候, 风壤异凉温。戍古秋尘合, 沙寒宿雾繁。以凝练传神的笔触艺术再现了边境风光, 诗中抒发的远离京国的谪戍羁旅的思想感情就在这种典型环境中获得充分表现, 从而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二、漫游入陇的王昌龄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一年( 734) 宏词以前任校郎期间,或在开元十五年进士登第之前, 漫游西北边关, 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 足迹甚至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城。因而创作了一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 并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王昌龄现存的170 余首诗歌中, 其边塞诗仅20 多首, 只占其诗歌总数的约八分之, 但就内容情感及艺术性而言, 却篇篇皆佳, 意深境远, 情真面阔, 如同一幅历史画卷, 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边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塞·二》 :“骆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诗歌通过一个特写镜头, 活脱脱地塑造出一个沙场战罢、披着寒月、勒马回还的英雄形象。在这个戍边战士在刀光剑影中奋不顾身、浴血搏杀的英雄形象中所寄寓着的,是诗人自己那种杀敌报国、立功建业的理想豪情。

对边关战场恢弘肃杀场景的描写, 也可以看成是诗人独特视角的一种体现。如其《从军行·五》:“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挑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诗的首两句交代了恶劣的气候状况及援军的快速行进:沙漠浩瀚, 无边无际, 风吹沙起, 遮天


蔽日。就在此时,一支增援部队正半卷红旗,急速前进。而就在他们尚在奔赴战场的途中, 传来前方部队遇敌夜战并生擒敌酋的捷报。全诗语调轻快, 自信非凡, 喜悦之情充溢其间。大有流走激荡、笔力扛鼎之态, 龙腾虎跃, 急风骤雨之势。

《塞下曲》之二: “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 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篙。此诗让人们看到一次次战斗过后, 战场上所留下的一片惨绝人寰、凄凉恐怖之状: 无数的士卒在唐王朝发动的边衅中, 血洒莽莽黄尘、抛尸萎萎蓬篙。因而苍鹰满天, 白骨累累, 实令人心惊胆战, 目不忍睹。 三、保家入陇的李益

李益( 748- 827), 字君虞, 行十,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 , 中唐边塞诗家之翘楚。李益少居陇上, 并且为收复故土而走上漫长的从军之路。凉州姑臧, 既是李益的郡望, 又是他曾经生活过的热土, 他和这片土地有着非常深挚的情感。纯正的儒家思想, 积极的报国热情, 故土沦丧的悲凄感受, 风格多样的表现形式, 使李益的边塞诗歌超逸中唐, 成为盛唐王李高岑之后的又一奇观。他的边塞诗抒写慷慨从戎、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描写大漠孤烟寒光铁衣的戎马生涯, 勾画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边地景象, 抒发饱经战乱久戍思归的乡情旅思, 无一不境界壮阔, 含蓄蕴藉, 内涵深邃, 臻于完美。

《边思》“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写慷慨悲凉的诗歌,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从军北征过凉州》:“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可想而知的。



诗人除写边塞诗外,也写了许多诗是赞美陇之繁荣,陇之特产,陇之名胜。如中唐诗人元稹的《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莫名愁。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河西地区人烟稠密、农桑发达,整个社会富足繁荣的景象,在这里表现得很生动,很形象。夜光杯是用祁连山的玉石精工雕琢而成的酒杯,有白、绿、墨诸色,玲珑剔透,精巧美观,光彩照人。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所写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写夜光杯的千古名句。又如王仁裕的《题麦积山天堂》“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


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姓名,拂石殷勤身自题。”则描写了麦积山的巍峨高耸峻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0f61f96dd88d0d233d46a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