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

2023-04-17 15:0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菱形的性质》,欢迎阅读!
菱形,性质

菱形的性质

课标要求1、理解菱形的概念。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第一项课标是一条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要求达到的水平是理解水平,学习内容菱形的概念

第二项课标既是一条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是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索”“证明,要求达到的水平是探索和运用水平,学习内容是: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本课采用探究与证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讲,在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对菱形的有关性质与常用方法进行探索与证明,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从方法上来看,本节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菱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对探索的得到的结论进行证明。 呈现形式上,教科书力求尽可能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证明成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此外,本节的学习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促进其良好数学观的形成。 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分析如下:

优势: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的学习作为基础,这为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在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展示,对菱形的性质可以自己掌握的。

劣势: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难独立探索,老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理解菱形的概念教材分析中指出:对菱形性质的探讨,可以完全类比矩形性质的探讨,从图形本身的特征除法进行研究所以,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应用

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难独立探索根据课标内容与学情分析,我把菱形性质的探究预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和归纳,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定理的学习,能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菱形卡片 教学流程:

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预设5分钟)

(一)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二)能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感受数学的美。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菱形,学生尝试画一个菱形,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菱形。 【点评:通过展示生活中菱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2、明确定义及三种语言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55页,学习以下内容:1.菱形的定义。2.定义的符号语言。明确文字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定义也可以作为判定使用,期中符号语言为重点,做题中进行使用。 【点评:培养学生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化能力,同时强调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的双重作用,突出教学重点。】

二、 学生合作 探究新知(预设15分钟)

菱形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活动一:菱形的性质,活动要求如下

活动要求:(一)适当选用准备好的学具(菱形纸片,剪刀,量角器,刻度尺等) (二)可以采用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手段; (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菱形有哪些性质;

【点评:强化了对菱形定义的理解,淡化了对定义的强制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为下一活动做铺垫,为突破难点提供方法。】 活动二:猜想证明,形成性质

证明过程简单,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学生练习本完成,组内交流方法,教师深入学生指导。 归纳菱形的性质:

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点评: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证明,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运用性质 练习巩固(预设8分钟)

出示例2,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及小组交流后,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和板演。

【点评:学生审题是关键,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思。】 四、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预设5分钟)

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 你掌握了哪些思想方法? 你还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教科书第57页练习12。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57.

【点评:通过交流、自由发言等形式、掌握归纳方法。了解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对个别困难生给予指导。】 五、检测达标(预设5分钟)

(一)菱形具有其它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 A .对边平行 B.对角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

(二) 在菱形ABCD中,AEBCE,AFCD F,且E,F分别是BC,CD的中点,那么 EAF于(

A75º B.55º C.45º D.60º

(三)菱形ABCD的周长20cmA:B=2:1,则顶点A到对角线BD的距离是( A.5cm B.4cm C.3cm D.2.5cm 六、板书设计。 总体点评:

优点:本课尝试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交流活动,先学后教。课堂环节设计完整,条理清晰,设计合理。

第一,教学设计较流畅,由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变换得到菱形,从而得到菱形的定义,接着画出图形猜想菱形的性质并让学生证明,然后再次观察,得到面积公式、轴对称图形和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比较合理。菱形性质的符号语言应该在探究完性质后就写。 第二,关注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动手画菱形,由画到发现、猜想,再到证明猜想,体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的做课堂的主人。

第三,关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敢于让学生说,注重一题多解,

寻求更简单的证明方法,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也很灵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板书有条理,重点知识明显;

不足:课堂评价只有隐性评价,没有采用小组加分等显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558a26f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