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我国社会道德现象滑坡的根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3-01-29 12:2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前我国社会道德现象滑坡的根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滑坡,根源,道德,现象

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现象滑坡的根源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现象滑坡的根源:

1. 根源探寻:根据文中第三章“历史观与社会”中由历史观引申出的五个问题中的第二个

问题,即“德治与法治”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基本找到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现象滑坡的根源。

2. 具体观点:

德治与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重在德治的。孔子即明确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段话里明显地体现出德治重于法治或优于法治的思想。孔子的“德治”思想,到孟子就进一步发展为“施仁政”的思想。当然在孟子的思想中,也忽视法治的作用,或者说也主张与刑罚并用,即“德刑并用” 其次是荀子,他提出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思想,主张德治与法治兼用,把“礼”与“法”结合起来。也可以说他更重视法治,把法作为治国的首要准则。后来他的弟子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法治便成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从此法治与德治便分道扬镳。中国历代的改革家,不少人是以法家的思想来修改和补充儒家的某些观点,成为内法外儒的政治家的。

由于德治和法治的要求不同,因而对人才的标准和使用也就各有不同。由此,在我国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对德治和法治重视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不同也就显而易见了。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因而依法治国、治教,曾一度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后来政策制定者发现,只有法治,还不能全部解决社会问题,德治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为此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为用,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分析阐述:

一方面,从国家方针政策角度来考虑:

1997年,党的十五大站在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界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201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而使依法治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到了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由上述的这个大概脉络我们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依法治国”这一理念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其的有力度有效果的执行情况,并且到现在依然如此,可以说现在“依法治国”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理念。

相比之下,我们再看一下“以德治国”。在200143日的《光明日报》中,有一篇题为“关于”以德治国“的理论思考”的文章。文中提到: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行使管理国家职能以来,我们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法治和德治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紧密结合。“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

这些事情说明了国家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视早于对以德治国的重视,并且即使提出了以德治国,也没有讲其摆在和依法治国同样的高度。(虽然标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还有道德应处于法律之上位)(目前尚未写入宪法) 二.从现实社会生活方面来看:

网上一篇“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持续滑坡的根源何在?”的文章中提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人们都在不断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局面也为国家最高领导层所关注。从新世纪以来,全民共德建设、八荣八耻公德纲领的推出、三个代表与和谐社会建设等,对于社会道德与风气的整治努力次第推出。但是这些努力中的任何一个,都没能将社会


重新带回到经济有序发展、社会祥和安宁、民众信奉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的国度,而是呈现出社会道德的滑坡紧随GDP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说,拜金女、一夜情、二奶三奶、官员涉黄涉赌等只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富士康12连跳只是少数底层青年劳工扛不住国际资本主义剥削链条的重压,那么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系列校园屠杀惨案,以及全社会高企不下的犯罪率,则敲响了整个社会的警钟!如果没有一个建基于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良善价值基础之上的社会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公权力得到有效约束、清廉自律的政治机制,我们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不能遏止!伦理道德问题研究到深处时,必然要与政治哲学发生关系。而对现实社会道德滑坡问题的反复思考,发现,我们社会中政治机制的不合理、政治文化的缺乏逻辑、政治话语的虚伪以及官场的坏风气,是我们社会道德滑坡的一个深层根源。

第二部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根源探寻:在文中第四章第二节有理论依据:

从家教,学校道德教育,成人(引申为家长,家庭环境甚至是社会环境)道德教育(家教和成人道德教育合并)这些方面来分析。 2 分析阐述

(一)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包括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又包括人本身的品德素养,因此,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同样丰富,它应该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方法的培育,教会受教育者正确的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又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品质、人格等方面的完善和自我完善。而目前,在我国,道德教育被理解为在学校上好政治课,背诵好那些名词解释和分类等,考试出高分;在家庭教育中,道德又被理解为服从父母,复习好功课等。更有甚者,学校和家庭都错误地把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只要某个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其自私、任性、性格偏执都可以视而不见。所谓的素质教育又被错误地理解为指特长教育或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作为人的素质最基本的要素——道德品质。

(二)家庭教育中对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1、父母的榜样作用正在把孩子引导向道德教育的反面。

由于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天然的感情纽带和教育形式,父母特别是母亲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孩子对父母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和信任,使其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父母是子女走向人生道路的第一任老师,另一方面父母又承担着在经济上抚养子女的责任。这种双重的关系再加上血缘关系,使子女比较容易顺从父母的意愿。这给道德教育打下了物质基础。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形式不仅是讲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子女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子女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先是模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成为他们日后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反之,亦然。 2、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

目前,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只要一上小学,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就只剩下了“学习”这一个老生常谈。学龄前,父母尚可带着孩子一起玩、一起接触大自然,上学以后,都被“学习”给替代了。

由于家长高度关注“学习成绩”,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却被忽视了。孩子三年级以后,自我意识增强,有了自己的喜好,但家长还是视而不见,一味抓学习成绩,根据家长个人的喜好,给孩子决定学习钢琴、武术等。这就形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对立、逆反心理由此而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63fb2d1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