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2-02-02 20:18:5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初中,思考,农村,关于

杏坛耕耘数载,感受到了祖国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亦感受到了当前城乡差 别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生员流失,校园凄清,农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滚滚的进城读书潮,驱走了琅琅书声,裹挟走了快乐笑靥,留下几许 冷寂和深深的思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作者认为只 要良心从教,安心钻研,“巧妇”亦能将小米饭煮得有滋有味。几点体会敬献方 家指正。

一、注重诵读

很长时间总是怀念小学时的读书经历, 一班学生放开喉咙,摇头晃脑,教室 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不知大家可有这种体念,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名言, 小学时记忆的居多。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声的,毫无顾忌的诵读离初 语文教学越来越远了。尤其是农村初中,因为人才凋零,高亢的诵读已几成天 籁。须知琅琅的书声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文环境,同时其潜移默化的渗 透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以前,私塾里常常传出诸如“人之初,性本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之 类的读书声,那是先生让学生诵读诗歌和文章。这些学生对于这些诗文的意思可 能不甚了了。但在诵读过程中,诗歌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甚至深奥的道理, 通过诵读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 长,他们会逐步理解了所背诵诗文的意思。 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说

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农村初中,注重诵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尤为主要 语文教学中,诵读方式很多,如齐读,小组竞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 等。只有放声读,多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语文语文教学才实至 名归。

二、立足文本,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合作探 究的教学思维,一时间表演课,讨论课,情景模拟课等各种新颖的课型百花齐放, 蔚为壮观。曾参加过一次县城中学的语文观摩课,课题是《蚊子和狮子》。简单 解读文本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两位学生带着道具自告奋勇上了台。 观地说学生表演


得确实不错,神态、语言都可圈可点。这堂课得到很多赞誉,诸 如气氛活跃,生动形象,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精神等等。后一打听,才知为这堂课已排练了近半个月了,不禁哑然。不但要问, 语文课究竟要给学生什么?对学生实行了思想教育 以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为主要 内容的人文教育,这是勿庸致疑的。但语文也是一门课程,自有其知识体系。作 者认为“立足文本,因’材’施教”必不可少。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为不同的文体,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也有 其必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称、线索、主题;议论文的 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方法、语言等等。虽然上 述各知识点不需每篇文章均必详细列出, 但在一系列的教学中,这些知识的教授 和渗透是必须的。语文教材,七年级偏重记叙文,八年级几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 九年级议论文的增多,不正是教材编者对文体知识的系统学习的重视吗?脱离文 体特点,放弃文体基本知识掌握,要谈人文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和探究, 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意义。 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合理、 度的个性阅读。

三、确定一节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有的放矢

一节语文课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总是会有的,且有时会有几个。

一节好的语文课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有一个中心内容或一中心目标。不管是师 生互动的教学,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管是讨论合作学习,还是动手实验操

作,其培养目标应是明确的,集中的,重点突出的。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

设立了两个课时,确立了两个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掌握重词句;第 二课时,理解文章正侧面描写,体会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当然一节语文课有个核心目标还不够,还应再找一个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

点。例《口技》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将模拟的声响按先后顺序查找, 归纳,迅速掌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我以“听众的反应”为切入点,灌输正侧 面描写的知识,并以该节课时老师的表现,学生的反应来印证巩固。

实践证明,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便确定了师生活动的方向和区域,

能够使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选择了切入点,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能够使教学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

当今各级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纷至沓来。“多媒体” “电教化”“课件” 等概念备受青睐。想讲好课,没课件,没多媒体,没电教化,对不起,免谈。上 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水准上让课堂形象、生动、直观,氛围浓厚,能较 好地实现课堂目标。但无论是课件还是多媒体,真正动手动脑的是老师。这究竟 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呢,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呢?而且作为农村初中, 这些先进教 学手段确实难于普及,这里我主张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所教班级中 设了七个语文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必向其他同组同学推荐精彩句子、 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如公议好的做法或内容还能够向其它小组推荐。这样人 人动手,充分调动了语文习的积极性。

语文的学习不但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语文 学中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理解,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对文本内容实行再 创造,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让学生以形体雕塑表 演的形式再现核舟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的方位、姿势和神态。学生非常踊跃, 而且在对“雕塑”的持续修正的同时, 对文章内容亦有深刻理解,深感作者说明 的准确、生动。再如在教《斑羚飞渡》一文中,我让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斑 羚飞渡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构思、绘画,学生被老斑羚的沉着、睿智和勇于 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震撼。 总来说之,语文课堂中动手水平的培养,对确定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理想的语文教学, 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五、阅读教学中注意情感的熏陶 语言不但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传递情感的工具。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但是知 识的输送,更应是情感道德的熏陶培养过程。 完整的语文学,在实行理性思维 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 体会其中的感情。只有通情了才能达理,只有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才能更好 地体味文章作者的良苦用心。记得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模仿文中杨 嫂“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 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的动作和神态。学生表演很出色,班上很多同学忍俊不 禁,大笑起来,纷纷指责杨二嫂的不要脸,贪小便宜。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理解

“拿狗气杀”的情节,并问“你们会不会有杨二嫂的行为? ”学生嗤之以鼻, 屑一顾。我又问:“你们的父母有没有类似行为? ”这时有少数学生坦承有, 买菜时母亲不顾小贩骂,硬是多拿一点。我们有些父母为什么这样,杨二嫂又为 什么如此抛开脸面不顾?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设身处地为杨二嫂想,感受 到了杨二嫂不顾脸面的悲哀和无奈, 少了一些嘲讽,多了一些同情;感受到了鲁 迅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教学本文最后一部分时,我又设计了朗 读环节,让学生将体会的情感融入到诵读之中。 此文教学过后,有学生不无感慨 地的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轻易嘲笑任何人了,因为他们可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和身体发育一样, 需要我们持续挖掘文本,设境创情,为他们 提供更多的精神涵养,他们才会人格更健全,精神更丰富。当我们的语文课到处 都有情感的绿洲时,青少年的情感发育才会果实累累,同学们语文课的兴趣才 能长盛不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8e8d543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