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标点符号的故事

2022-11-19 23:1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妙用标点符号的故事》,欢迎阅读!
标点符号,妙用,故事

妙用标点符号的故事



1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因为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他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

2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

标点的准确使用,不但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语言起不到的作用,《红楼梦》中在描写林黛玉临终时,作家是这样使用标点的:“宝!宝玉!你好……”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划了出来。句子省略的局部能够让读者充分想象,这样更能打动人的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省略号起到了很多文字不能起到的妙用。

4

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能够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能够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5)

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个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6)

可惜,并不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对标点符号漫不经心,或者视为无足轻重的大有人在。很多出版社、报刊编辑部都收到很多来稿,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稿子是脱落或者乱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并使编辑们感到十分头痛。

有一个故事,我想值得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升我们对这方面事情的警惕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章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 据说,梭勃里知道后,抱住老头儿,亲了他三次,除郑重致谢外,还作了检讨。

(7)

标点符号不但能够摆正词和词间、句和句间的准确关系,而且,它还能够表示语气和声调。同样一句话,因为标点符号不同,语气和声调是不一样的。请看: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我要跟你去?

这几句字眼相同而标点不同的话,朗读的时候,语气、声调是不一样的。第一句有“口欲言而嗫嚅”的恳求的意味;第二句是一般的表述句;第三句有一种斩钉截铁,下了决心的意味;第四句是反问句,表示讲话的人并不想跟着走,或者对于跟着走感到怀疑。

所以,标点符号,能够说是作品的一个有机的构成局部。它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并非外加的东西、附加的东西,而是理应存有,关系颇大的。讲究文学语言,同时,也得讲究标点符号的使用。

(8)

从前,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他请了一位先生来教儿子读书。财主想在吃饭上多刮点油水,就对教书先生说:"我家里尚不宽裕,咱们伙食要从简行事。"教书先生说:"好吧,但简单也得有个标准,咱们写个合约,免得费口舌。"财主同意了。

教书先生拿来一张,写下十六个字:"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一看,心想:"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好,好!"于是满口答应。谁知,第一天中午开饭,教书先生就大喊起来:"怎么只一碟青菜?一点腥荤也没有?"财主说:"我是按合约做的呀!"教书先生拿出合约,随口念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原来教书先生加上六个标点,每顿饭必须有一荤一素才符合合约规定。财主虽不愿意,又怕声张出去被人耻笑,只好每餐一荤一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ae9f2d9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