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2022-10-19 23:0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关于《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

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流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马上起程,开始中国名著之旅吧!现在我们就翻开《史记》,去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吧! 板书题目《将相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分别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由“和”可以想到他们以前怎样?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

句子

,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来看“渑池之会”

三、学习“渑池之会”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出示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fd3438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