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化解机制

2022-12-19 17: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化解机制》,欢迎阅读!
群体性,化解,应对,机制,策略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不能仅用传统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用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置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当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形式,群体性事件性质恶劣,情况复杂,牵涉面广,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恶劣影响,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无可估量、无法弥补的损失。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群体心理失衡下的过激集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部分群体失衡心理支配下而表现出的一种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心理失衡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是权力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权力异化即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它是指国家的公权力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权力扩张,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 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2.偏离公共的角色,滥用职权,指利用亲属关系、上下级关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行为。3.公共权力领域中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严重,如专权行为、集权现象等。4.某些行业的垄断行为,尤其是在一些权力较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司法机关普遍存在。

二是官僚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体现,是当今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官僚腐败成为社会上反响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腐败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高,侵财数额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一些地区和一些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脱离实际,不顾民意,硬性推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项目。一部分干部蜕化变质,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公正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的行政、司法部门,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以及对政策法规认识上的偏差、工作方法粗暴等原因,采取一些偏离法律法规、党和国家政策之外的手段侵害群众利益。如: 城市野蛮拆迁、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 农村的乱摊派、乱收费、乱占用耕地的现象,这些不恰当的执法行为极易使群众因自身利益受损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些社会不满情绪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渲泄途径而郁积到一定程度,在从众行为、匿名心理、谣言误导、效应示范等社会心理因素的驱使之下,诱发并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全国性的群体性事件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5倍;规模不断地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起。

三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心理失衡。贫富差距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还表现为财富占有、教育不平等等方面。对分配不公,对不正当致富,社会心理及社会舆论表现出强烈不满情绪。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增多。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的调查结果,在回答我国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时,只有16.3%的人认为没有冲突44.9%的人认有一点冲突18.2%的人认为有较大冲突4.8%的人认为有严重冲突。另外有38.6%的人认为这些利益矛绝对会激化可能会激化


四是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引起的心理失衡。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无视职工的民主权利,擅自决定企业破产、出售、转让、兼并等直接涉及企业生存、职工命运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甚至贱卖国有资产,引起大量职工群体性事件。在一些非公企业中,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普遍重生产轻安全,损害职工安全健康权益;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职工加班加点严重;职工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签订率低。因此,造成不少非公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引发大量职工集体上访、罢工事件。2007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0万件,比上年增长11.9%,涉及劳动者65万人。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万件,涉及劳动者27万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去10年间,全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11.6倍,年均递增28.8% 五是教育机会、卫生费用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基本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受教育程度上的分化直接地体现为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方面的差距。看谁走在前头,就看他受多少教育,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的心声。而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却拥有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教育的不公平,既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又有受教育权利的不均等,还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教育机会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还危及社会稳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当前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二元分割性,即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别以及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强势群体绝对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比较少,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就学困难。这种阶层差距,正通过教育向下一代传递,这种分化就通过代际传递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一辈子难以跳出,让弱者失去希望,长此下去必将积聚不良情绪。

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由单一趋于多元。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对党和政府不信任。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采取一些极端手段。还有一些人,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只要权利不愿尽义务,采取闹事的方式来实现过分要求。

七是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引起的心理失衡。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也日益增长,而我们不少党政部门和干部却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社会控制与管理,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有时甚至强迫命令、违法施政,导致矛盾激化。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出现的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群众开始时采取的行动是上访、投诉,但在长期上访无果、投诉无决的情况下,最后采取了群体性事件。据20089月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1993年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万件,2005年上升为8.7万件,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正确处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视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相关部门在继承和运用传统方式的同时基础上,要进一步用创新的的机制、手段、理念和方式来处置群体性事件。各级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防范群体泄愤心理的形成及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概括地说,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个原则、四个加强、三个构建的工作模式,在预防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预防解决群体性事件应坚持七项处置原则。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指导上,应坚七项处置原则。即党委、政府主导原则、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依法果断处置原则、第一时间公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5602ec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