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2022-10-06 00: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欢迎阅读!
四首,上册,教案,诗歌,古代



王庆玲 淼、徐 总课时数

3课时 使用时间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这四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前两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前两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观沧海》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1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

中间十句写了什么?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

3




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四、 学生练习背诵()

五、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六、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七、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

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

八、 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四、布置作业 默写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前三首诗;理解第三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第三首诗。 2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五)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六)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全文;理解第四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第四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三首诗,检查背诵默写。

3




(二)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三)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四)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五)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六)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七)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八)小结

3(九)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e83e1d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