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社会学-东海大学社会学系

2022-12-26 12:2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官社会学-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欢迎阅读!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感官,社会学

感官社會學 Sociology of Senses



授課教師:蕭旭智

預定上課時間:星期二18:00-21:00或星期三18:00-21:00 連絡方式:d905503@thu.edu.tw ; 0937-151287 上課年級:大學部二到四年級

1. 課程大綱

本課程借用幾個理論的向度來建立討論感官的社會學基礎,第一、從西美爾(Georg Simmel)的〈感官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Senses)開始,我們看到社會學家把五感當作社會化、文化分類、階層差異相當重要的一個形式。第二、從西方理論和國家與社會發展(許多都適用於殖民與科學論述)的角度,化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對於氣味的本質進行了新的確立,並且建立了一個基於潔淨與衛生語言的氣味世界。第三、感官的商品化,感覺可以被販賣,首先感受必須先成為某種符號,並且是某種能夠聚合吸引力的符號,並且如何世俗化地轉變成為個人區辨的身分產物。

首先,開感官社會學這個主題的西美爾,他並不滿意於社會科學以結構的方式來解釋,因此,本文借用幾個理論的向度來建立討論五感的社會學基礎, 他認為他要討論的應該是社會形式和人際互動所構成的社會化(sociation),因為因為看、聽、味、嗅、觸五種感覺,不是巨觀的社會結構,而是有機體的基本功能,此簡單的日常生活關聯,卻能夠體現複雜的環境,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他要討論感官的社會學,並且這個感官的問題絕非僅限於個人。(Simmel, Simmel on Culture, p.114)

西美爾認為相較於看以及聽的社會學重要性,嗅覺、味覺和觸覺比較屬於次等重要的感官,即使嗅覺不若我們印象中所誤認的特別粗鄙和未發展。無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身邊的空氣以某種方式使其帶有某種味道,並且這種行為基本上造成味道的印象,兩種感官印象的發展,對於主體來說,喜歡或者不喜歡,對於客體來說,如何辨識它,他造成前者顯然凌越後者。然而,嗅覺不形成自身的客體,如視覺和聽覺一樣,但是仍然被人類主體所掌握,即使嗅覺沒有獨立、客觀的能夠明顯區分的特殊表達。如果我們說,「他聞起來很酸」,這只是意味著他聞起來,就像嘗起來很酸。(Simmel, Simmel on Culture, 117-118)

嗅覺感官的印象可以語言的方式描述出來的程度,與聽和看兩種感官不同,西美爾認為嗅覺不能夠被投射在抽象的層次上面。對於本能的反應和感同身受的感覺也比較不能思考和選擇,例如種族的,德國人和猶太人,社會關係中有教養的人和工人。「一個人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生活的。」(of which the one does not know how the other lives)兩個世界的重新再遭遇,也意味著教養階級作為一個道德的概念,嗅覺印象之不可能克服性(insuperability)。這不僅是一個嗅覺的問題,反過來,也是一個道德的問題。

1


拉格與華生(Gale Largey and David Watson, 1972)的〈氣味的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Odors)(ErvingGoffman)所說的印象整飾,聞起來很臭的人會在社會階層和道德上被視為低下的。氣味是印象整飭之外的一環外,與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或階層(status)不可分,並且還跟文化教養所形構的嗅覺認知系統有關。文化教養所形構的習氣habitus)結構著認知圖示與感官的經驗,並且也被這些日常生活的感官經驗所結構著,如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秀異》(Distinction)或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的《文明化的歷程》(The Civilization Process),把品味(taste)的區辨勾連上社會的文化分類以及禮儀階層化的歷史過程。

但是,西美爾、拉格與華生在文中都倡議要透過氣味和感官來研究社會,但是並沒有開創社會學在感官的問題上面多加著墨。例如哲學上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之外,無論是人類學或者文化研究,在氣味這個問題也都沒有形成更細緻的討論,零零星星。直到近年,霍威斯(David Howes)、克拉森(Constance Classen)人以感官研究(study of sensory)為主題,陸續出版了一系列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有關的讀本,並且發行了《感官與社會》(Senses and Society)這本期刊,感官研究看來才加入了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科技研究、傳播、建築、藝術評論的不同學科領域和觀點。

2. 課程要求

英文讀物由老師教授,遇有中文讀物,則同學必須先行閱讀,並報告。 3. 評分方式

中考、期末考各佔40%,期中作業10%,上課表現10%

4. 課程內容與安排(共十八週)

(註:本課程安排主要以David Howes(2005)主編的Empire of Senses為主,搭配選讀這一系列的Sensory Formations Series,如The Auditory Culture Reader, The Smell Culture Reader, The Book of Touch The, Taste Culture Reader,這系列現在已經是研究感官文化非常重要與前衛的讀本。各週讀物文本暫待安排。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感官問題的提出

Kant, Immanuel, 判斷力批判第八小節

Simmel, Georg, “Sociology of Senses”, in Simmel on Culture, p.109-120, Sage

Largey, Gale and David Watson, 1972, “Sociology of Odors”,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7, No.6, 1021-1034

第三週 感官問題的再提問:倫理、美學與技術

Bourdieu, Pierre, 1984, “Postscript: towards a ‘vulgar’ Critique of ‘Pure Critiques’ ”, in Distinction, p.485-5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四週 感官的科學I---感覺的自然史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f2f35fa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