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2022-08-31 04:0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欢迎阅读!
颛臾,教案,季氏将

单元 课题

教学

2.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

目标

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3.认识并学习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导入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

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介绍 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解题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

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一)学生诵读 (二)字词梳理 研习 (三)文本研习

【思考1】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

“无乃尔是过与?”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思考2】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何以伐为?”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历史) 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思考3】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

仁、礼(用仁的方法实现礼)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一)学生诵读 (二)字词梳理 (三)文本研习

【思考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思考】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①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1 / 3


(一)学生诵读 (二)字词梳理 (三)文本研习

【思考1】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思考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小结】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思考1】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

主题

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思考2】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1998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思考】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特点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

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板书内容



2 / 3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41aedd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