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内容理解

2022-04-18 04:0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 内容理解》,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理解,内容



桃花源记

1、文章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2、写作顺序:按时间顺序。

3、整体内容感知: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文章中对桃源世界的描述是虚构的,虚构的目的何在?点拨: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点拨:尽管这种理想世界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或: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点拨: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给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 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第一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1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1、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2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 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13、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14、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15“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16“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17“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18、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19“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20、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21、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21、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2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2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61f153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