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人生树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3-21 11:09: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开岭《人生树下》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王开,树下,练习,答案,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5. 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解析 A,“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分析错误。“人生树下”不能提示出象征的手法。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 句表达的正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理解错误。整篇文章,作者一直在表达对树的感恩,没有敬畏之意。

5.参考答案 ①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②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③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④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

解析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体现的是树和人的亲密关系。第③段,写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第⑤段,写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第⑥段写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第⑦段,写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内容都是对人和树关系的例证。 6.参考答案 ①生活中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②生活中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③生活中没有了树,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④生活中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令人忧思。 解析 通过阅读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但主要的还是为生活中没有了树而感觉到的忧伤。者认为树“犹若亲属”,树代表了祖宅,代表了故乡,代表了土地,代表了自然,甚至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人们远离了树,就远离了这一切,这是让人痛心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5bc3b5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