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2022-12-22 20: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欢迎阅读!
陈寅恪,商榷,值得,三个,高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

作者:周明学

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09

2007高考文综全国卷I13题为: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客观地讲,对全国高考而言,这是一道设计非常新颖的材料选择题。陈寅恪是公认的史学大家,又以唐史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考查对他唐史观点的理解,应该说立意高远,颇具史学专业意味。陈先生是江西修水人,其墓地就在庐山植物园里,笔者每年暑期到庐山小住,都要去拜谒这位史学前辈和乡贤。所以对这道试题,笔者感到特别的亲切。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笔者又感到,这道试题的设计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第一,这道试题不适合考查今天的中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陈寅恪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在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长期没有陈寅恪的文字介绍。一直到1997年两省一市高中课程改革才开始改变,在1997人教版试验本《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四章民国时期的文化课文小字部分,在介绍这一时期用传统考据方法研究历史的著名学者时,曾经点到了陈寅恪的名字,并在注释中有30余字的简介。在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陈寅恪大名,这大概是第一次。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丁点可怜的介绍在此后不久的试验修订本教科书中也不见了踪影。所以,对今天的考生而言,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是无从知晓陈寅恪及其史学观点的。

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陈寅恪武周之代李唐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的理解,这一观点是出自陈寅恪的名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如果没有读过这一史学名著,对陈寅恪所认为的社会之革命的含义是难以确知的。这是因为,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时代、不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没有通读其原著上下文,断章是难以取义的。大家知道,对社会革命一语,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如文科学生熟知的孙中山先生笔下的社会革命就是指平均地权,实现民生主义。1999年版《辞海》则把社会革命解释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并进一步解释说: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通常要使用暴力。历史上有过奴隶反对奴隶主的革命、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显而易见,要对陈先生笔下的社会革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就必须要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相关部分的内容,更何况陈寅恪是位极具个性的史学家,其许多专业用语也颇具个人特色,有学者即指出陈先生对公认的用语概念范畴有所忽略,不甚严密,并认为这是陈寅恪的不足之处。不要说现在整天忙于题海的一般中学生不会读这部用文言文写成、有自己习惯用语的史学专著,就是一般中学历史教师也不会读。用这道试题来考查今天的中学生,实在是有点刁难的味道。考生即使答对了,基本上也是猜测的。这显然不会是命题者的本意。这说明了命题者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中学的现状了解不够。 第二,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不是陈寅恪的本意。

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为扶植庶族,抑制士族。这个答案并不是陈寅恪的本意。为了能够准确地说明这一点,笔者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有关部分恭录如下: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自武瞾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弃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武周统治时期不久,旋复为唐,然其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之趋势,仍继续进行。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遗。

从上文可知,陈先生认为武周之代李唐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崩溃立论的。关中本位政策是由陈寅恪先生提出、用以解释北朝到初唐之际政治斗争的,在唐史学界颇有影响。陈寅恪认为,宇文泰崛起关陇的原因,在于有一完整系统之关中本位政,以融合关陇胡汉民族为一集团,使之在物质环境上利害相同,精神文化上信仰相同,隋唐两朝继承字文氏之传统,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这种用地域分野解释党派斗争的观点在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陈寅恪认为武周之代李唐具有社会之革命意义的本意是指关中本位政策开始崩溃,而不是笼统的扶植庶族,抑制士族。它抑制的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作为唐初政治中心和李唐皇室依靠的关陇士族,而不包括当时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的山东土族和江南士族等。实际上,扶植庶族,抑制士族是伴随着整个隋唐历史发展的,只是各个历史阶段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不同而已。如唐初唐太宗敕撰《氏族志》就是为了抑压山东土族的声威和权力。而武则天革唐为周在陈寅恪看来,之所以具有社会之革命的意义,之所以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不是在于打击了一般的士族、扶植了广大的庶族,而是在于结束了西魏以来一直占据政治中心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士族的统治。这才是陈寅恪的本意。

第三,这道试题不适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按照命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可以推出命题者的观点:李唐代表士族地主利益,武周代表庶族地主利益。其实,出身庶族又与关陇贵族集团有着密切联系的武则天究竟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这在史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吴枫认为:武周政权是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一观点最为盛行。而胡如雷认为,这个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观点蒙住了史学家的眼,武则天代表了庶族地主阶层或者中小地主阶层是一种政治假象,武则天根本没有一条对士族、显贵一律排摈的用人路线。这至少说明了史学界在武周政权的社会基础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对同一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有较大分歧的问题是不宜引进高考的,尤其是不宜以有固定答案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就本题来说,如果考生不同意武周政权是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个观点,不选C项,而是选择D项,就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而言,大体上也不能算错。因为李唐更推崇道教,而想篡唐的武则天则推崇佛教,以抗衡李唐国教”——道教。

正如有学者指出,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笔者希望今后的高考命题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12ee3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