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设计2

2022-09-11 08:0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吕氏春秋》两则设计2》,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设计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说明: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表达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两则故事寓意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预设

简介《吕氏春秋》。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朗读感知“引婴1 范读。 投江”故事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1 小声跟读。 2 齐读。

1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

文内容。

3 讨论、补充概括回答。

精读课文,理解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1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悟。

等。

部分。

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2学生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思想感情。 ——“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教育意义。

朗读感知“刻舟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1.个别、小组、齐读、散读相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主求剑”故事。 的朗读作出评价。

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结合熟悉文本内容。

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感情。

内容及寓意。(地点变了,解决2.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比较阅读两则故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使

对揭示寓意。

3.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铺垫。

进入文本,粗知大意。

研读课文,思考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探究。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2 思考归纳。


事。 立意、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特点等方面去考虑。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学生初步接触比较阅读的这一实用的读书方法,了解比较阅读的比较点。

课后作业。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完成作业。 提高对作品的体验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本篇课文的两则小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尽管年代久远,但叙议通俗易懂,也可以先不布置预习,课堂上直接进入文本,请学生在朗读后再复述内容。朗读和复述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教学的拓展,也可以把《察今》原文中的另一个故事“循表夜涉”介绍给学生。 练习举隅: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 人问其故

3 其子岂遽善游哉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5 楚人有涉江者 6 其剑自江中坠于水 7 遽契其舟

8 是吾剑之所从坠 9 不亦惑乎

二、充分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则故事,借助描写,用现代汉语扩写。

附参考资料一: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附参考资料二: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坠落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船停下(之后),(那人)从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动了,但是剑(掉进水后)没有移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附参考资料三:

“引婴投江”译文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水,他的儿子难道就马上也善于游水吗?这样处理事情,肯定是谬误的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509f3ce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