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 《我爱这土地》

2024-03-11 00:4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评 《我爱这土地》》,欢迎阅读!
土地,我爱

浅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篇开句即言“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意向比附,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虚拟。以鸟的形象叙说种种愿望来表达诗人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委婉的抒情手法中融汇着诗人深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胡风曾说艾青“他的底歌总是‘我的歌’又有人说,艾青是“土地的儿子”“土地的诗人”,他的诗大抵如这首诗所写的,是关于“土地”的歌。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艾青深受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影响,诗作重视感觉和感受,本诗中所描写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诗歌意象,既有可感的形象性,又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关于“死”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失乐园》中的一句话“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死是一种对生命的救赎,当人们某种感情过于强烈时,总会不自觉的用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我们愿意用死来封藏着生命里的美好,封藏这生命里美好的瞬间,人们通常所说的“快乐的要死”大约就是出于这一种心理。那么诗人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虽死犹不忘尽自己的最后一分力,其情之深,爱之真切,让人可感可歌。诗人不是从抽象的角度说“假如我死了”,而是直接说,“然后我死了”,好像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好像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状态,是人抛却生命的珍贵和崇高,面对这土地,生命仅仅是一种存在着的状态,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正是这一种无意识的自觉状态,更加透露了作者对这土地的热爱,人至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


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由于创作主体的含蓄表达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我们并不是作者本人,对于读者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人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也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把爱人比作土地,诗人把自己化作一只小鸟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诗歌本身意象的复杂性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意象是意中之象、表意之象、创意之象,是意与象的组合,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有的象本身就可以和很多中不同的意结合,如这一物象,在杜甫的笔下它就是萧瑟凄凉、痛苦不堪“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毛泽东的笔下它又是绚烂多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的意象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如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木棉橡树这两个意象如果孤立的看,根本不可能联系到男与女的比邻并肩(平等独立的爱情观)。正如本诗中的土地和鸟这两个意象,可以有多义性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长久以来,这句话被当作爱情的颂歌,唱进了多少年轻人的心里。曹植的《七哀》诗中有这么一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古诗》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隔着千年时间的长河,两位诗人对于爱情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描述,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爱”太深沉,纵使化作西南风,从风如君怀,依然不能表达我们的爱。

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22442d1eb91a37f1115c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