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初阳文章有感

2023-02-15 10:35: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郭初阳文章有感》,欢迎阅读!
初阳,有感,文章

读郭初阳《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有感

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 小陈中学 刘小娟

郭初阳,生于

20世纪70年代,曾执教中学语文12年,后告别体制,与友

人共创了“越读馆”,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这本《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是他在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写成的教育随笔文字中无不流露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对现实教育现存问题的思索,以及自身的努力,他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那就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这是郭初阳老师关于语文学习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书旁征博引,立意鲜明的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的扭曲和盲点,而且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希望,如果中国的语文老师都能跟郭老师一样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在实施教育影响之前思考一下:我想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关于教育的终极目的,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落于“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不印证了“人”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时刻以“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来审视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走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路上。

读了此书,我脑海中始终闪现的念头就是: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思考学生成长必须、而现存教育缺失的内容。 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他们所需要的外在的指导与帮助自然也就不同。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努力知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怀与帮助。然而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本该给予学生了解的东西,家长或老师却羞于谈及,更不会去进行专业的引领。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及生命教育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到,学生们并未能够得到满足,因为一些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式”、“命令式”的介绍,并没有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更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诚如郭初阳所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


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

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又岂能落后呢?当前教育的缺失又何止是这两个方面呢?理财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同样缺失。如今的学生如何面对自己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零花钱”;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如今都拥有QQ号,尚在怀中的孩子都可以抱着平板电脑或拿着手机,又该如何引导呢?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会关注学生成长必须、而现存教育又缺失的内容,并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学生成长。是的,我们并不专业,我们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帮助,然而只要我们教师有力而为之,总能给予学生一些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自然,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对教师进行更加好的指导,将更会引导孩子的成长。“负责死亡教育的教师,与负责性教育的教师一样,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大量相关的学科知识,才可以胜任这一重职。”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主动思考当前教材内容存在的合理性。

“凡是书上存在的,都是对的。”许多时候,我们沿袭着这些观念,并告知学生要尊重文本,有的时候,甚至让学生去强行记忆。然而,对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合理性,我们却思考的较少,我们自身有时就缺乏这种批判的意识,更很难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了。编委的工作人员根据时代的变迁,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在进行一定的修订与删减,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个奋不顾身的赖宁的故事,如今在课文中是再也看不到了,因为它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引导,孩子的生命本身更重要,以前的“见义勇为”也不再提倡,应该是“见义智为”。 有时,我们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然而有时我们所谓的“备教材”却未能真正地走出教材而看教材,而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当我们正好的认识教材本身时,我们会更好地运用教材。比如当我们意识到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只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六封信里的第一封“这封信里除了那个童话故事之外,几乎别无所有;关于爱情谈话的本质部分,还没来得及展开”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去寻找到这六封信的内容,认真拜读,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青春、看待性、看待爱情。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反思自己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在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审视”后,我们应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教材。“教教材”是将教材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设计,完成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利用教材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前一个目标指向的是教材,而后一个目标指向的是人。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努力做到“用教材教”。

教教材,我们会努力分析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句的意思,并让学生掌握;而“用教材教”,我们会思考教材本身的合理性,怎样更好地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9cee46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