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二首

2022-10-08 04:0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4诗经二首》,欢迎阅读!
二首,诗经



24诗经二首

备课人:梅卫忠



第一课时

关雎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关雎》动画,上课开始播放《关雎》歌曲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导入到《关雎》,简介《关雎》

四、学生出读课文,思考:1、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2、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读)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

五、播放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六、正音,再读课文,读准字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生齐读课文。

七、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学生分组试译课文内容(按节,出示重点词语含义),指名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教师补充并归纳。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八、教师归纳,再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九、讨论: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指名学生回答。

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十、主题归纳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十一、写作特色归纳。

十二、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改变基本情节以及背景的基础上,《关雎》改写成一篇优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二课时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1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



2




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5ec506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