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中找准人文教育位置

2022-12-20 17:2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学校教育中找准人文教育位置》,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人文,位置,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找准人文教育的位置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专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明显,心理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其健全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笔者尝试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达到健全和完善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人文教育 文学 人文精神

中专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成人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表现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他们面对学习、升学、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而中专学生的群体中有这样问题的学生又比较集中,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而人在接教育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些知识,是人一出生起就要学习的,比如有关生活的知识,如何照料自,如何表达感情等;有些知识,是人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比如数理化、历史地理等;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青少年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教育一般可以由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


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逐渐完善。所谓的心灵世界的认识及其完善性,是一步步深化的,它主要是通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而实现的。青少年首先从文学来认识人的心灵世界,但随着慢慢的深化,就会涉及文史知识与哲学,进入整个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本来就是帮助人认识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个人性的问题。 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称为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称为人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如何获得的。其实,什么是人文精神是一个难题。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样,在古代,可能儒家的那一套就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在今天理解就不一样。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有一样至高无上的东西,那就是“道”,“道”坏了,天下就大乱了,黄宗羲、顾炎武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现代社会当然没有了这个“道”,但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


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大约永远不会消失的。越是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没有人文教育不行,有灌输式的压抑人性的人文教育也不行。那种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知识教育与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教育不是平等的,而是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的主要意义。

在学校里,文学科的教育应该摆在首位,贯穿到一切学科(当然是包括理工科课程)教育中去,应当在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的美学教育基础上,再来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应用性的知识。人文精神就是要促使人们永远不满现状,永远地提出问题,不断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雪虎.素养论转向与作为人文教育的文艺美学.当代文,2009(06).

[2]何杨勇.走出高职人文教育的误区.黑龙江高教研,2009(07).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27a7aae009581b6bd9eb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