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思维火花的引爆员

2022-07-18 17:2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做孩子思维火花的引爆员》,欢迎阅读!
引爆,火花,思维,孩子

做孩子思维火花的“引爆员”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四平小学竺婷婷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 它长

成种粒。”

早在2015年走上讲台伊始,我就听前辈推荐学习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 基的教育理论及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可惜那时候太过浮躁,一目十行,囫囵 吞枣般读了读,没有从这本伟大的教育名著中吮吸到养份。在进行教学实践的第 三年,带着碰到过的无数挫折与困惑, 终于在寒假静下心来,重新将目光投向苏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寻求答案。

《给教师的建议》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 用生动而翔实的 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他告诉我们教师 在课堂上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储备知识, 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机结合,然后再帮 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新知识转化为新的储备,再去发现新问 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有感触。

书中第12条建议中说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 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在温习旧知识中 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告诫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利用自己 学过的知识去实践。书中说到怎么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此,我们教师应该懂 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



如何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其实我们教师就是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为 让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这和我们“学为中心”的备课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对 “如何导”的思考要准确估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跟新的学习目标、 内容之间的差距,进而设计出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方法。

在执教六下《一夜的工作》这一略读课文时,我先后两次的教学设计得到了 不同的学习效果。

A设计: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周总理工作劳 苦和用

“一一”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2.读一读,组内交流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

3 •品一品,交流各自圈出的关键词体会其中的含义。


B设计:

如果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导演,把《一夜的工作》拍成一个电影片段,课文 作为你的拍摄素材,你会选择拍哪些镜头,为什么选择这些镜头拍摄?

小组讨论一一选择镜头一一说说理由

以小见大让人感觉更加震撼,能更好的突出中心,同时也能把大人物写得平 易近人,可亲可感。那如果你是何其芳,以下选材中,你会选择哪个材料来写周 恩来。为什么?

A. 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 B. 周恩来在政治局会议要认真作报告。 C. 周恩来在吃饭时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你们已经会从小事入手选材,那么请你抓住细节描写,展开想象,写一写周总理 是如何做的。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有一次, 我与周总理一起吃完饭,看到

总理看到我不解的眼神,说道: 一张叶都很珍贵的。”

“不能浪费啊,想想三年困难时期,这一米,

A设计下的课堂上,学生们虽然快速地找到了答案,并以小组分享的方式进 行了集体交流,看似满满当当但其实课堂后孩子思维的增长量是不多的,

学生质

疑问难、安静思考的环节显得较为薄弱。 一堂课下来,学生只在评析文字而没有 从背后关注作者的选材与写法。而一节好课,应由一连串具有价值、促进学生的 思维的问题组成,B设计的学习任务更 具有思维含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因此,我也写下“对自己的建议”,放于案头,时常提醒。

1 鼓励质疑问难,为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搭设思维的跳板,教的是思维 获的是

智慧。

2 以开放性提问,激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回答,使学生 的思维

得到互相的启发

3 留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争做 “课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 责任


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的讲解是必 不可少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就是教师满堂灌得过程。 课堂上,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 做到既能发展 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 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这需要我们教师深度 解读文本, 善于设计思维训练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的运转,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 力。

我想,只有当备课成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走 出“为写教案而写教案” 的痛苦深渊, 从而领略 教育的根味苦, 教育的果甘甜” 的真正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3126e7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