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部分

2024-04-02 08:3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教学理论部分》,欢迎阅读!
理论部,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理论部分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深远、比较传统的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的。作为知识的课程,通常强调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其特点是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二)课程是经验

这种观点是在对“课程是知识”观点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认为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东西,才称得上课程,认为课程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经验,其特点在于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三)课程是活动 这是更新的一种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2.认知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

3.发展性。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形成健康人格,健康的身心。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阶段,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2感知知识阶段,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物体、现象等)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理解知识阶段,是在学生上一阶段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巩固知识阶段,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是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特点所决定的。

5.运用知识阶段,即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教学过程在上述各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需要进行检查,及时反馈,便于改进。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

(二)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以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2.概念获得教学模式。也称“发现学习”教学模式。这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方法。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这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其基本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

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在一学期结束或几章节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把学生的“自主”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以此来设计教学行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评价。

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前苏联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教育学”为思想基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三)几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1.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表达结果。

2.基于问题学习:是指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具有正确唯一答案的真实性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过程包括:呈现问题情境—研究问题—重新研究问题—交流与汇报—反思与评价。

3.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其基本要素包括: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自加工。

(四)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征

1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教学思路和方案的导教、促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导教、促学。

2.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进行系统性谋划的过程。 3.教学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教和学的计划和方案。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师将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宗旨以及学校教育计划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时的过程中产生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之后将产生哪些认知、技能或态度变化的理性预期。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分为3类: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一是情感领域的目标,一是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其中,认知目标按照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水平。

(四)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材的组织方式,分析教学内容编排意图和特点;紧扣学科核心概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对教材内容重组与改选:依据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水平,灵活调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良好情感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3.教材内容结构的微观分析: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

(五)教学评价

1.含义:教学评价是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发展状况的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一是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注,因此,教学评价一方面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则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

2.原则: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强调运用多种方法来收集评价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强调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即评价不仅包括教学过程,还包括教学效果。

3.作用: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学生的进步;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几种教育研究的方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



1教育研究法的含义:教育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它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调查,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的客观事实材料;一是研究,对所搜集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

2教育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拟定调查计划。

——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

——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者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制定调查问卷、观察表格、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

——事实调查。

——整理调查资料。 ——写出调查报告。 (二)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主要是指教育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在实践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反思,从而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这种研究方式是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可以有专业研究者的参与,也可以由实践者独立开展,是以实践者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的;是以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直接目的的。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以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

——强调研究与行动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

——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反思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 3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

——计划:在确定具体的问题领域之后,教师需要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审慎地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应以充分的勘察为基础,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具有清晰的层次性或梯度,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同时要体现参与者的需要。一般包括如下9个方面:陈述问题或研究的领域、确定变量、形成研究问题、说明创新之处、介绍行动小组的成员、列举有必要举行的会议、制定进度表、陈述可以利用的资源、

说明资料搜集的方式。

——行动:教师的行动具有计划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的基本要求。

——观察:由于行动研究赋予教师以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观察,获得对行动状态及其效果的认识。这种观察,既有自我观察,也有合作观察。



——反思: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对研究计划进行修正。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84b7de4693daef5ef73d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