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doc

2022-04-12 12:2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doc》,欢迎阅读!
概要,社会学,复习,农村,doc

农村社会学

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 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解决的办法是 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 以救私。

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 二、 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 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 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 费孝通。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第 二步是比较研究。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 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 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 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 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 展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 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 式”“民权模式”。

3. 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 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 的大发展。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 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 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 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 以生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 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 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世代定 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第 是自我主义。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 元结构 1. 二元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 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 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 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 制度化了的。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 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 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 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 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 分层制度

1. 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 “红五类”和“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 类属的绝对尺度。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


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 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 统论”分层方式。

3. 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2 另一种是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的标准。

3 还有一种是从农村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使用的权力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 的多少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划分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 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 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 4. 社会流动的类型。

1 纵向流动。即一个人从较低的阶级、阶层转入较高的阶级、阶层或从较高的阶级、阶 转向较低的阶级、阶层。

2 横向流动。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

3 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级、阶层转向另一阶级、阶层的 动。

4 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 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 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间的流动。

5. 现代性的农民社会流动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大批农业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 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与此 伴随的城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业劳动者实习职业转化,流向二、三产业成为可能,而且 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拥有者可以

由买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自由流动。

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利

成了驱动人们流动的巨大动力。

6. 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与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划分为以下五大 类别:(1A类或最高水平类。包括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流动。

2 B类或次高水平类。主要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虽还不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 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大体上已完成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3 C类或中上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却尚未完全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根本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的情况。

4 D或中下水平类。这些指那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和现代化诸进程方面取得了很 进展,但整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5 E或最低水平类。属于这一类的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国家 农民社会流动情况。 七、社会转型。

1. 社会转型的分类。由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着商品经济、封闭半 封闭社会向着开放社会、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着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变。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乡镇企业的崛起而引向深入的;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农 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次把农村改革推向高潮,并促进着农村社会内部结 构的分化与整合,以及城乡关系向着协调发展发展。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结束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生产单位的层层 调和剥夺;铲除了瞎指挥的根源;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集体经济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 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农民得到解放,真正成了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的主人,从 而极大的调动了 8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快 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在劳动产品分配上采取“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是 自己的”这种直截了当的大包干分配方式,避免了过去了那种少数人多吃多占,巧立名目的 生产性开支和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摊派,充分照顾和维护了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从而更 大限度地激发了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和农民 收入大幅度提高。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上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政策 下,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农村多种经济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改革中涌 出了一批从事专业化商品经营的农村专业户,他们作为农村新型农民的代表,是农村实行 家庭经营制和大力提倡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的农村改革,确定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 位,增强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和择业的自主性,调动了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在促 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路的出现, 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来源。 (5) 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经营的僵化体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双 层经营体制,把家庭的分散经营与集体的统一经营内在地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基层 会组织的变革。 八、 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1. 城乡融合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 的状况或过程。其主要标志有经济、文化、政治、家庭和人口、生活方式、生态坏境、心 理特征等七个方面。

2. 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 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3. 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城市化,农 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伴生物,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农 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 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另一方面,农村 社会现代化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 依赖城市提供各种现代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再次,农村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现代 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 九、 国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1. 小城镇论。代表人物是费孝通,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成名之作《江村经济》。 把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作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起点的主要理由:一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 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阔,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大中城市不可 能容纳急需转移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下乡既发展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别,又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村城市化的经验教 训。我国农村城市化要避免西方国家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曾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

2. 大城市论。含义:一是急需发展现有的大城市,并随着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适当扩大规模; 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一批各方面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提高的中小城市扩建为大 市;三是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新建大城市,以推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十、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

1.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途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应大 发展小城市、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构成合理的城市网络群体。

2. 中部地区的途径、模式。主要是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鼓励经济发达的农村 地区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为中部地区更高一级的农村城市即发展城镇网络群体打好基础。 3. 西部地区的途径、模式。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现阶段农村城市化的重点是新建和发展若干个 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城市,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b45e096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