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与公众责任呈现

2023-01-25 13:2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与公众责任呈现》,欢迎阅读!
议题,媒介,公众,呈现,公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与公众责任呈

作者:许子威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1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它既是媒体和公民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也是媒体和公民责任呈现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为案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功能与公众责任的呈现。分析发现媒体通过报道贫困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促使公众广泛讨论并构建帮扶贫困弱势群体的公共议题,从而实现大众媒介的守望者功能;而新媒体平台则提供了公众讨论的空间,使得公民责任意识觉醒、民意诉求彰显。 关键词:公共议题;网络参与;媒体责任

201812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冰点周刊》于1212日发表,原题为《教育的水平线》)的报道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学校利用直播教学和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从此改变了命运的故事,这篇文章直接击中了中国教育水平在地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引起公众对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关注。

虽然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还难如人意,但是媒体和公众对此议题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社会及政府力量的进入,有效的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由《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发的网民讨论中,以新浪微博@新京报的一篇微博下的评论为例,此篇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微博转发量为5670次、评论量为4189条,其中一条教育公平关乎国家发展,发展教育迫在眉睫的评论达到180次点赞量,位于热评第三位,凸显出网民对解决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急迫性和现实需要。还有部分网友通过评论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如希望可以区别收费,开通山区及贫困地区实施零收费信息时代,让学生多接触新技术,同时可以享受好资源,是可以体现在思考在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至少是一项好的尝试均衡教育,本应如此,需要国家投入等,表明网民越来越期望可以为解决公共事务出言献策。

大众媒介是社会的瞭望者,具有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持续性跟进报道,通过媒体再现的方式,让公众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公共议题;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新闻可以把政府、公众以及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连接起来,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共同解决重要的公共议题。

在这次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讨论中,便是由《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率先报道,立刻引来了国内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新一波关注。随后《新华社》、《光明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等传统媒体都对该议题展开跟进报道,其报道主题也都指向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稀缺、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如《中国青年报》通过采访再现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与成都市七中教育差距,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公众议题;《南方日报》则是发表评论文章直指直播教育没法完全抹平资源的鸿沟,也没法彻底代替政府的作用,政府及社会还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资源配置,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呼吁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在此之后,教育部便针对教育不公平问题发布回应。媒体正是通过这种积极构建公共议题的方式传达社会现实,从而促成公众对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公众参与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媒介通过诸如微博热搜榜知乎热榜豆瓣热门等形式来进行媒体议程属性设置,从而获取网民较高的议题关注度。在此次由《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所引发的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热议中,网络媒体平台直接推动了议题的发酵。微博、贴吧、豆瓣、知乎等平台都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作为讨论话题推到热门,在微博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话题讨论量达到2.8万、阅读量达9269.2万,在知乎热榜上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是否真实反映了教育现状?网课直播是教育普及的出路吗?为话题的讨论也达到了2万的讨论量,在微信朋友圈更是出现了集体刷屏的现象。社交媒体通过病毒式传播方式激起网民的讨论热情,从而将众多的参与者凝聚起来,便唤起公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

在此次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大多数网友评论能从小事撬起碰撞出大量建设性的观点,如提出解决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等,这类评论一般都有较多人点赞和回复,形成了一种和谐、理性的公众讨论空间。但是有一些帖子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情绪化宣泄,这些偏见导致他们对网络直播教学表现出愤慨态度,如大学录取分数全国各地是一样的吗?别又是山东河南最高还是有些不懂的问题想要问老师,去问谁?老师全都下岗回家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言辞比较激烈的评论都不会收到回复或者点赞,但也不乏有些会被理性的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如本校有老师的,名校资源只是辅助手段,你看不懂重点不明白了,明明很好一件事,有的人就有办法让好事变坏事,从这些评论来看,网络中个性的表达并不是都能得到普遍的赞同,反而会遭到理性言论的反击与批评。这也可以反映出,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问题上,网民自身作为社会成员也能在虚拟空间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自觉对网络中缺失和不足的信息进行纠正和补充,从而形成理性的网络公共舆论以促进事件的解决。

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虽然媒体及公众的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对于某一议题难以持久讨论的特点,导致责任感容易迅速转移。根据舆情数据统计(数据来源于知微见事),在由《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所引起的讨论中,网民对教育公平话题的关注只持续了5左右,20181216日达到讨论的最高峰,之后相关话题热度逐渐降低,1220号左右已经很少有人再讨论教育公平的话题。可见,大众媒体每天的新闻报道会让用户目不暇接,再加上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前一刻传播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更多新的信息所取代,人们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这也直接造成了公众在某一件公共事务中责任意识难以延续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众媒介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担负着提供公共讨论空间、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已逐渐成为影响公共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连通性、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已经没有人可以置身于公共议题之外,媒体积极构建议题、公众积极进行讨论的原因正是受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且他们的讨论内容也逐渐变得理性、深入,从而引发全社会更全面更深层地思考这一议题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刘琼.公共议题的媒体建构与政策变迁:基于农民工媒介形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4):74-79.

[2]陈笑春.微博意见领袖在建构网络公共议题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426):84-85. [3]薛可,梁海,陳晞,余明阳.网络论坛公共表达与议题上升的结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2):61-69.

[4]章平,刘婧婷.大众传媒镜像中的公共议题——以新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为例[J].新闻大学,201203):75-82.

[5]周俊,毛湛文.敏感的螺旋:网络公共议题中敏感信息的传播渠道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3405):55-63.

[6]陈梅婷.新媒体对中国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03):113-1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57b74c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