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2022-10-16 03:5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清明节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这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去踏青扫墓,以寄托对已逝故人的哀思。当然,清明节的传统饮食也非常有特色,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饮食礼仪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这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去踏青扫墓,以寄托对已逝故人的哀思。当然,清明节的传统饮食也非常有特色,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青团流传至今,仍魅力依旧。

人们今天不仅在清明时用它扫墓祭祖,甚至在一般的日常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食品。今天北京稻香村糕点店,每到清明也有这种“青团”出售。四川成都则以炒米做团子,以线穿之,用色点染,称为欢喜团。过去,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带,有许多商店摊点卖欢喜团。清人《锦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时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这应该是对欢喜团的生动写照。

枣糕和馓子也是北方清明节的食品,过去叫做“子推饼”。做法先把面粉发,揉成面团,做成各种各样形状,如燕子老鼠或者干脆是圆饼,上笼蒸熟,也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吃馓子的清明食俗。这是一种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或者拧成各种花样,油炸之后,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作《馓

1






子》诗云:“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现在流行的馓子有南北各不相同。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子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更多,样式和风味各异,尤其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和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吃的时候浇上糖稀即可。“饧(tang)”就是糖稀。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其实是一种甜面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令饼脆美。”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饼以外,还加上了制作“艺术”鸡蛋的习俗。清明节“艺术”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类似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雕镂成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这种蛋仅供赏玩。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面食礼仪

时代演变到今天,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原因是此时人们所吃的食物多是冷食。“寒燕”是寒食节的传统面食,相传是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三天不许烧火做饭,人们就做这种冷食吃。“寒燕”又叫做“子推燕”,至今还可在北方民间见到其踪迹。《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枝穿之,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种食物在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叫做“子福”的面食,是在一只大馍(大馒头)中插一只鸡,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蜈蚣等形状,绕在鸡蛋旁边,造好型之后,上笼蒸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fd0db9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8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