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教案

2024-04-01 16:5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保障理论教案》,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教案,理论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社会保障理论 一、社会保障思想

一、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论

西方的空想社会论对理想社会或国度的描述实际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是实践着空想社会论的某些主张或见解。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讨论了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与独身、专政、共产、民主、宗教、道德、教育男女平等等问题,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共产制度与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平原则、消除暴力与贫困对立,以及平等与社会秩序和谐等,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有着重大影响。 (英)莫尔的《乌托邦》1516)批判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宣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财产公有、分配公平的理想社会。号召人人相互帮助,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尽量减轻别的贫穷和困苦,照顾到别人的康乐与幸福。

(意)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描绘了一个政治民主、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由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与消费、没有贫富对立、实行按需要分配的社会,在太阳城里,三大差别都已消灭,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保障,社会成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互助关系。 (法)18世纪摩莱里《自然法典》1755)一书中,作者用理性原则来论证未来社会,并从理性与正义出发,斥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有财产公有才合乎社会公正,突出地提出了用法律条文来规定社会准则,并用法律条文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财产公有,除直接用于消费和生产的东西外,一切不得私有;第二,人人有工作,人人依靠社会供养;第三,每个公民都要依其能力和条件来促进公益的增长。它包括了社会保障的普遍意义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内容。

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乃至按需分配,按社会成员的贡献来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最大便利和福利等等。 2、宗教思想

在西方社会,宗教被称为慈善之母。佛教慈悲为怀,强调以深度的爱护之心予众生以快乐幸福。早期基督教明确反对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宣传基督教会再次降临人间并建立人人平等,普遍幸福的千年王国,表达了人类追求福利的普遍性与迫切愿望。早期的基督教社团实行财产公有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强调爱人如己,净化心灵,努力向善。

宗教对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不足。宗教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是理论的、实践的;历史的、理实的。

(美国社会保障的宗教影响)早期迁往美国的移民中,大多数为卡尔文教徒,信奉一种基督神教,从殖民地时期到本世纪初,他们一方面宣扬宗教观念上的人人平等和博爱济贫等一般教义,呼吁人们之间互敬互爱 献身慈善事业;但另一方面,又从该教特有的信仰出发,认为人们能否得救,富贵贫穷早已由上帝预定安排,作为社会团体和国家,不必为改变某些个人的现状而付出代价。在现实生活中,卡尔文教徒崇尚克勤克俭,厌恶懒惰,加上新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勤奋的移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因此在美国早已形成一种传统,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个人奋斗,自力更生,把贫困归因于个人游手好闲和无能,而不是社会责


名师精编 精品教案

任。以后,当美国进入工业化时期,在自由竞争极为激烈,也极为残酷的条件下,他们又信奉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胜者生存,败者亡,有本事的发财,没有本事的受穷等汰劣留良是天经地义的,社会上贫困者的存在是正常的,国家不必干预这种现象。所以,那时侯美国社会上下都反对由政府出面承担社会救济责任。奉行“政府不介入、工会不支持、人民不拥护”的时期,正当欧洲大陆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美国却仍陶醉于17世纪由英国颁布的济贫制度的沿用中,墨守着带有歧视性的救助法规。更有甚者,某些政治家对现代社会保险猛烈抨击,称社会保险养肥了懒汉,打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摇了人民自力更生的信心,葬送了独立自主、自求生存发展的优良传统,认为社会保险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上逐字逐句抄下来的,因此,社会保险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分配形式。1916年,美国劳联主席冈帕斯在年会上强烈谴责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和政府介入社会保险事业。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理论渊源

数千年来的剥削制度和各种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的客观存在,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贫困,人民生存危机的爆发往往导致农民起义。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提出并实施了救灾济贫的优抚,产生了相应的社会保障。

Ⅰ大同社会论

1、大同社会论。孔子《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废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穷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包含有社会保障思想。

2、东晋《抱朴子》一书描绘的是无阶级、无群臣,没有压迫的社会。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了和谐的桃花源。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引用大同社会,创立太平天国。

3、康有为《大同书》用仁爱之心构筑了大同社会,描绘了养老院、教育与医疗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来源等,包含了社会保障的理念。

4、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等。 Ⅱ社会互助论

1、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提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以实现人民老有所养,孤幼有所依,无饥无寒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2、汉代于吉《太平经》劝人互助,宋代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末抑末”,孙中山“进化之动力在互助而不在于竞争”

Ⅲ仓储后备论。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 夏代国家就非常重视粮食的积蓄,以防水旱之灾。《礼记王制》中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之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之耕地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汉代大臣贾谊上汉文帝疏中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根据仓储后备论,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即“惟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周济无穷矣。”唐朝的正仓、转运仓、义仓、常平仓、军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6d09e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