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

2022-03-20 04: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欢迎阅读!
风土人情,家乡,认识

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

解放前,广饶境内居民以高粱、大豆、玉米为主粮,辅以黍、稷、绿豆、红小豆、白豆、小米等杂粮。一般是每日三餐,早晚习惯喝粥或稀饭。多数人家为省粮、省时,冬闲时吃两顿饭,吃细粮、鱼肉的人家极少。一般人家常年以高粱、大豆混合面做的窝头、饼子为主食,稀饭主要为高粱面或米面粥或小米绿豆稀饭。过年迎节吃饺子。蔬菜多是自种自腌的咸菜(萝卜、白菜、黄瓜、茄子、豆角等)寿光籍群众善腌辣椒;鲁西南籍群众喜吃咸红萝卜;利津沾化籍群众则爱腌“辣菜疙瘩”。自种的蔬菜有豆角、茄子、辣椒、大葱、南瓜、白菜、萝卜等。旧时境内黄河水七沟八汊,盛产毛蟹,每年秋后,当地群众将肥肥的毛蟹捉来用盐水加佐料腌好,入冬后作菜肴下饭下酒。歉收年,多数垦户为省粮渡荒,农闲时以黄须菜籽等荒洼野禾或小野豆掺高粱面做成“谷楂”(弄成圆团一掰为二)芑馏(圆球形)、扒拉子(粗粮掺胡萝卜及其叶、榆树叶及榆钱、槐花、地瓜叶或其它野菜蒸成半散状)充饥,或多食胡萝卜、蔓菁。改善生活时,也是粗粮细做如包皮饼(细粮包外作皮,粗粮在内)小米干饭、杂面条,自制的小豆腐(干菜加豆渣煮熟)、萝卜做馅细高粱面作皮的大包子。逢年过节吃一顿水饺或馒头,有的还杂以白豆面或白玉米面。每年秋后,家家收割黄须菜(俗称小秋收),菜籽菜叶食用,秸秆作烧柴。

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般群众以高粱、大豆、玉米、地瓜为主食,小麦仍非常珍贵。来客或年节才能吃到细粮白面,平时老人和小孩用粗细混合面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主食逐渐以细粮为主,辅以大米、玉米、小米、绿豆、红小豆,并开始向科学化、营养化发展。面食类有馒头、花卷、糖包、油饼、煎包、馄饨、油条、麻花、火烧、面包、点心等。肉食类有猪肉、牛肉、羊肉、鲜鱼、虾、文蛤、咸鱼、鸡、鸭、兔、鹅等。逐渐改变喜爱肥肉的习惯。特别是建区后,群众的食油多了,喜食瘦肉。蔬菜类品种除白菜、茄子、萝卜、黄瓜、豆角、南瓜、辣椒、菠菜、韭菜等外。逐步增加了元葱、土豆、西红柿、甘蓝(大头菜)丝瓜、菜花、蘑菇、莴苣、芹菜、油菜、蒜苔、空心菜、雪里蕻等品种。随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人们四季皆能吃上各种新鲜蔬菜。

群众饮水不断改变卫生条件,主要饮用黄河水,越来越多的群众喝上自来水,城市居民开始饮用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品种也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奶类饮品已进入城镇居民家庭。

境内居民喜爱饮酒,由原来的一年四季饮用白酒逐渐改为冬春以白酒为主,夏秋以啤酒为主,酒逐渐由高度、低档为主,改为以低度、高档为主。同时米酒、果酒逐渐增多,无暴饮暴食之风。其他无酒精类饮料越来越受欢迎,主要有茶水和各种果汁、汽水。饮茶较为普遍,老年人喜饮茉莉花茶,中青年人则喜绿茶,茶叶档次逐年提高。客人至,先沏茶,后用酒饭。

吸烟者多为男性。解放前,多自种烟草,自制自吸。20世纪60年代,农村群众以纸卷旱烟或买价廉卷烟,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多吸中低档卷烟。80年代后,吸烟者仍较普遍,但中青年吸烟者逐渐减少,妇女中吸烟者为数不多,且以农村中老年妇女为主。城市居民多吸中高档卷烟,农村居民多吸中低档卷烟。

婚丧待客,烟、酒、茶、糖必备,一般席酌是四盘八碗两大件。当地居民较喜吃水饺、面条、蒸包、馒头、汤菜;川、浙、闽、粤籍人皆以大米饭为主食。假日或亲朋好友至,以菜丰为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980c2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