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小论文2

2022-04-08 22:2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概论小论文2》,欢迎阅读!
美学,概论,论文

中国为何有“美”无“学”

[摘要]中国之所以没有美学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古中国的主体思想是儒家,缺乏逻辑体系,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十分缺乏理性思维.道家和佛家禅宗左右着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 在中国,审美又常常是功利的。文艺只被当作一种工具,而极少当作一个独立本体来研究。由于这样的传统,独立的美学不能产生也不难理解了。 [关键词]美学,哲学,中国

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论形态的审美观念,只是

没有“美学”这个专门学科而己。中西方审美意识理论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哲学,但没有哲学这个专门学科一样。所以,学科的历史和理论本身的历史是两回事,应加以区分。 那么,美学这个学科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呢?我认为, 中国没有“美学”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缺乏逻辑体系,而逻辑和体系是构成哲学的基本条件。古中国的主体思想是儒家,儒家重现世、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人伦,不重视形而上学的思辨,可以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十分缺乏理性思维。

儒家美学思想中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通过“致中和”统一起来的。“人而不仁,如乐何?“乐”即美的创造活动,审美活动应与“仁”一致。按儒家的观点,这种美感往往根植于人生的内在精神世界里。在文艺创造和审美活动中,只要不失本心,就一定会以“致中和”为原则,这原则在《乐记》里有很好的说明,其中一句“合生气之和”更是点睛之笔。依照“天人合一”的命题,人的艺术精神本来就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创造精神,人的心灵正是宇宙和人生的交合处。儒家美学不是在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而是在心灵深处发掘出美来。

从审美意识本身来看左右着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是道家和佛家禅宗。道家有着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禅宗也重心灵而不重言说,二者都主张超脱理性、鄙于穷究理论和言辩智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都不重视理论探索,传下来的文字更多是一些艺术实践心得,在这些实践心得中,通常缺乏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常以情绪代逻辑,将主观估计视为必然结论,更是常常随意夸大朴素辩证法,比如石涛的画语录中的“一画”理论便是如此。总之,缺乏冷静客观和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折方法,所以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

至于道家的美学思想,其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直接同一的,儒道之所以能互补,是因为两者实际上同是生命哲学一根所生,哲学同源,美学也不会有本质的差异。道家把生命的自由展开联想为美,认为个体生命得以自由展开就能自然达到群体幸福。在道家看来,人并不应该像儒家那样讲“仁”,讲“赞天地之化育”,自然生命的流程在正常地开展,你去干预它就是错,任何干预只会妨碍宇宙生命的流动过程。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最突出的无非就是这个词——“气韵”。对于一个好的作品,中国人不用“美不美”去评价,而是用“气韵


如何”去评价。只要有气韵之作,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气韵生动之作,一气运化、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就构成我们常说的“意境”。境生于象外、得其环中,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也不屑用文字来剥析,在对意境的当下体悟中,消解了主客、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地合一。古人常说“得象而忘言”,所以审美大众也很少用文字去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经验。 在中国古代,“气”是一个贯穿始终而又内涵对自然烟雨云气变化的观察及对人呼吸之气息流通的体验。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气”由哲学范畴进一步演变为美学范畴,作为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最高概括,成为一种体认宇宙万物、万象、万态各不相同又相互联系的生机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审美。“气”作为宇宙生命原质,也是创作之本源,美学上的“气”具有超象性。即中国传统的“气”之审美,往往是一种由有形悟人无形,虽无形实有形的审美。“气”的审美特质,便是在对宇宙万物的生机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独特体悟中实现对万物生命的把握与深层体验。

从审美的社会性角度来看,审美的作用主要是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文人的理想。修身是第一环,为更大的功利性实践作辅堑。古代文人不重视建构理论体系,不把系统地表达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是相当看重言行一致,尤重于“行”。文艺只被当作一种工具,而极少当作一个独立本体来研究。由于这样的传统,独立的美学不能产生也不难理解了。

最后美学没产生于中国也于当时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有关系,当时的中国不仅远离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对美的哲学也有所远离。再加上封建王朝的思想等问题,所以没学没产生在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de527f168884868762d6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