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敦煌艺术中的本土音乐文化

2022-09-10 06:1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发扬敦煌艺术中的本土音乐文化》,欢迎阅读!
敦煌艺术,发扬,本土,文化,音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扬敦煌艺术中的本土音乐文化

作者:于芳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3

【摘要】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省区的交汇处,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曲子戏也称作小调戏或者小曲戏,本土音乐文化浓厚。本文将以敦煌曲子戏为例简析如何发扬敦煌艺术中的本土音乐文化,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发扬;敦煌艺术;本土音乐文化;敦煌曲子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甘肃省辖市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敦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敦煌曲子戏可溯源于唐宋时代,敦煌莫高窟所出土的曲子词达590多首,共计80多种曲调,吸收了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特技和曲艺等多种艺术元素,剧本故事情节曲折,曲调丰富,语言优美、生动。本文将简析敦煌曲子戏的历史文化渊源,论述敦煌曲子戏的演出特征,并浅谈如何发扬敦煌艺术中的本土音乐文化。 一、敦煌曲子戏的历史文化渊源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敦煌曲子词,历经元明清的发展,这些曲子词被珍藏于敦煌藏经洞中(共计590多首曲子词,80多种曲调)。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以后,敦煌曲子词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与民间戏剧文化互相融合。敦煌曲子戏所讲述的剧本故事情节曲折,传递着真善美,大多选自壁画故事,如《十二月》、《须摩提女》、《茸宝记》、《五更》、《释迦牟尼》等。其中,《须摩提女》所讲述的故事是:在古印度舍卫城,有一位长者叫阿那邠邸,他的女儿须摩提女正值芳龄,美丽动人。满富城有一位叫满财的长者,希望和阿那邠邸结亲。阿那邠邸说自己的女儿是佛门弟子,若嫁女须征求佛祖的意见。于是他在经堂焚香禀告佛祖,佛说,若将女儿嫁到满富城,有益于佛教是可行的,于是这门婚事就成了。该曲子戏依据壁画共分为十四场,分别是焚香请佛乾荼背锅五百花树五百青牛五百云五百金翅鸟五百飞龙伍佰琉璃山五百白天鹅五百老虎五百青狮五百白马五百六牙白象佛祖出现等。

在清代,敦煌曲子戏融合了陕西秦腔、眉户戏和甘肃等多个地方曲调,推动了敦煌曲子戏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敦煌曲子戏的曲调分为两种,即欢调和悲调,欢调多为欢快、喜悦的配调,悲调能够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体现了敦煌独特的本土文化。敦煌曲子戏《茸宝记》就融合了秦腔文化因素,欢调与悲调效果明显,在如意太子双目被刺时选用了悲调,当表演到红莲公主将苦井水变甜,治好如意太子的双眼时,曲调转换为欢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9f18f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