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

2022-04-01 17:2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欢迎阅读!
社会学家,美国,著名,教育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

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也越来越倡导民主参与。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提升。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报名资格来看,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很广泛,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2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二)高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量的增长是“有质”的量的增长,质的提高是“有量”的质的提高。另外,二者的协调还共同受制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当内外部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二者的分离或不能同时兼顾便容易出现。因此,并不是二者不可协调,而是促使其协调的内外部条件如经费、管理等尚未得到满足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教育目标定位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是少数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从原来处于适龄人口顶尖的10%扩大到15%,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国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

总之,在数量与质量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目前高等教育毕业生中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大学生绝对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不少大学生不能发挥个人所学,施展聪明才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以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各个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不能被短期现象所蒙蔽,而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3、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政府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就应该在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中进行,职业教育不能够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去的看法。另一方面,加大对这些院校的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办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院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学校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这些院校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44344f767f5acfa1c7cd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