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科学课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23-03-20 01:3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在科学课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欢迎阅读!
科学课,转变,方式,怎样,学习

怎样在科学课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目的。教学中我致力于研究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供课堂学习操作,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多种活动,力求能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实行有效的整合,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要求,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愉快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想学,学习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是学习的责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和成长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学生对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础上,通过亲自体验和使用感官观察和做演示实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到摩擦力的真实存有,这样将学生的已知与新知联系起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种方法印象深刻又简捷方便,利于教师对概念的阐述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领悟出摩擦力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接触,二是运动。针对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见摩擦力所产生的阻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通过几个小实验,将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 让学生在悬念中感受学习科学的愉快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实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水平,获取科学知识。在《观察手》一课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体验是很充分的。教学时我先不给出实验


方法和实验步骤,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自己去设计方案,然后小组之间实行交流,不断改进。在此基础上,各组按自己设计的不同方法去实行实验。例如在探究关节的作用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胶带、卡纸、顶针等)设计没相关节会怎样的实验。学生们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充分自主设计方案。结果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把卡纸卷成一个纸筒套在手指关节处,手弯曲不方便;还有的同学把胶带缠在手指关节上,手不能向下弯曲……通过体验活动,学生知道了关节的重要性。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多了一次亲自体验的机会,使课堂效果更好。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不但能使学生学习主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3.让学生在玩中获得学习科学的愉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的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研究磁铁》的教学中,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探索需求,我为学生设计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准备了几套实验材料,开放性地供学生选用,让学生自主选用去实行独立实验,去理性地理解磁铁。首先对研究“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呢?这类问题设计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研讨磁铁的性质,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并设计竞赛活动,看谁玩的方法多,看谁的新发现多。学生玩得很投入,花样也许多,还不时用图画或者文字记录下结果。实验中,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发现:磁铁能吸住铁质物体,并且隔着纸片、文具盒、桌板也能吸,吸不住塑料、铜、铝、铅笔等;用条形磁铁吸铁粉时,中间吸得少,两端吸得多;把条形磁铁挂在架上,静止后会指向南北;旋转的小磁针静止后也会指南北;条形磁铁放在水面的泡沫塑料上,静止后也指南北;在立杆上套上两块环形磁铁,有时吸得很紧,有时其中的一块磁铁能悬浮起来,相隔约有一厘米多;被磁铁摩擦过的缝衣针也能吸铁;两块磁铁接近时,有时会吸住,有时会推开。这些现象都紧紧吸引着学生反复地做、仔细地看、认真地想,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游戏”中。接着我设计了推小磁车实验,谁来想办法手不碰小车却能让小车前进。让学生从游戏中梳理概括出磁铁的性质。通过这样的“玩”的过程,学生不仅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



4.以活动为载体,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中的问题性

“学起于思,源于疑”,创新的前提是“源于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才可能形成创新型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bde6f1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