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各章习题

2022-05-23 09:48: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基础》各章习题》,欢迎阅读!
各章,教育学,习题,基础

期末综合各章复习题附答案



第一、二章 教育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

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

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

D.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帝或上天)所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 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 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



1


人物是美国教 育家孟禄。该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 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填空题 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所推崇的理想。 参考答案:非制度化教育

专家点评: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 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这个教育体系, 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我国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 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成: 参考答案:礼

专家点评: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即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即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即射技教育四是御,即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即学字习写的书写教青;六是数,即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3.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 参考答案:孔子

专家点评: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 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四、简答题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

(3)专制性。教青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 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 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典经、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2


专家点评:东西方古代学校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 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试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 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 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 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 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性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传 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 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谈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以获 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逐渐减少,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社会教 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谈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专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上六点按点给分,层次 要清晰,要点要准确,答题时要围绕要点做进一步的解说。



巩固与提高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职业教育 D.学校教育



3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5.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是在(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6.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朱熹 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20世纪以后 8.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9.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0.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二、填空题

1.被称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2.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 教育代表作。

3.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

4.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性、免费性、 性。 5.教育的三要素是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

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以及1904年的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4


四、论述题

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2.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康德 4.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 )

A.学制 B.学校教青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

5.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育 ( )

A.普通教育 B.全民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7.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8.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 A.美德可教 B.教学的教育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9.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初期 11.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哪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知之 C.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D.温故而知新



5


12.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 ) A.终身教育 B.职业教育 C.普通教育 D.全民教育 14.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二、多项选择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三、填空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传递 的基本途径。

2.明代以后' 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形式上创造性也受限制。

3.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的指导的是苏联教育理论家 其作品

4.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相结合。

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 ,以科学理性反对 ,以 反对封建专制,以 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6. 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四、简答题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2.简述“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论杜威的教育思想。

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 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6


2.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班级授课制。1632年,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 C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 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4.C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5.D终身教育20世纪以后出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6.B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7.C近代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8.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A在奴隶社会初期,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 10. 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理学化”的口号。 11. D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二、填空题

1.杜威 2.洛克 3.雅典 4.强迫 普及 5.教育 教育 教育影响

6.《钦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 三、简答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小动物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子女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 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 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四、论述题

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



7


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是,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所有的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身份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 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 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青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 手段等)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A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B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3.D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 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提出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 尔巴特。

4.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 ,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在 学制中具体地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C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 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中青年脱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6.D古代埃及在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 事权限,很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于是“以僧为师”“以() 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



8


征。

7.C对于获得知识,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8.D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 《大 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9.C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 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0.B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11.C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

12.A 《孟子》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说法。

13.A根据教育常识可知,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14. B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 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ABCDE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三、填空题

1.社会文化 生产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八股文

3.凯洛夫 教育学》 4.生产劳动教育

5.神性 蒙蔽主义 个性解放 平等友爱 6.卢梭 《爱弥尔》 四、简答题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常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它主要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教青家提出的,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大多同意此类说法。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由夸美纽斯提出的,夸美纽斯是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



9


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指教育要遵循人 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最后是指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五、论述题

1.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

(1)教育本质的论述。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

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②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 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必须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 好的经验。③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④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 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稣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稣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 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 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灌输式的教学,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③他主张教育没有外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2.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 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 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 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青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 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教育理论。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教育理论的。



10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A 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参考答:B

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 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 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11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参考答案:ACE 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

1. 决定着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制度

专家点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 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 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 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 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 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参考答案:动力作用

专家点评: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在历史教育的某 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 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

参考答案:学校教育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并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在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四、简答题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 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 “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 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专家点评:做此类比较题要抓住比较对象的区别点来讲,注意条理清楚,住要点。

五、论述题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那么,科学技术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2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上。教育事业是一项 传统性很强的事业。在历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 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 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 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 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 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 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 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 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 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专家点评: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它对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要渗透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巩固与提高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政治制度 B.人口因素 C.社会生产 D.自然环境 2.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观念文化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传统文化 D.科学技术 4.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 A.学生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5.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是( )

A.伦理观念 B.道德观念 C.求知观念 D.价值观念 6.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7.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33% B.22% C.26% D.35% 8.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 )作用。



13


A.促进 B.决定 C.重要 D.指导 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 )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

10.19世纪中叶,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宾塞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

11. 196012月,某位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学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 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该经济学家是( ) A.斯宾塞 B.舒尔茨 C.赫尔巴特 D.杜威 12.“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的特点。

A.职业教育 B.传统的学校教育 C.网络教育 D.大众教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哪几个方面来实现? ( )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C.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 D.培养专门的人才 E.以上都是

2.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正式性 E.互补性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 )四种基本成分。 A.理性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价值成分 E.理想成分 三、填空题

1.

2.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四、简答题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五、论述题

试论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 )

A.培养人才 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C.促进社会政治进步 D.促进经济增长 2.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协调功能 B.文化功能 C.理性功能 D.服务功能



14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4.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美国的舒尔茨 B.美国的凯恩斯 C.中国的于光远 D.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5.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 ) A.观念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组织文化 C.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6.教育能推进科学( )

A.全面化 B.制度化 C.体制化 D.系统化 7.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观念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的关系。 A.教育与政治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科技 D.教育与经济 9.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是在( )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

10.依据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作为优劣评判标准的是( )

A.社会教育 B.传统的学校教育 C.网络教育 D.大众教育 11.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

A.生物遗传 B.选择经验 C.社会实践 D.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决定教育的规模 B.决定教育的速度

C.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D.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E.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2.科学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E.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3.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4.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为(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学生亚文化 E.教师亚文化



15


5.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是指( ) A.传递文化 B.深化文化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填空题

1.教育与文化是 的关系。

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

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 的特点。 四、简答题

1.简述校园文化的特性。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五、论述题

1.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 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

2.C 在校园文化中,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制度文化。

3.B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4.B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 象。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D 在学校文化中,价值观念是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

6.A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 不可忽视的影响。

7.A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 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8.B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9.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0.A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



16


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学科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l1.B 1960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

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12.C 传统的学校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2. ABCE 学生文化具有过搜性,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学生文

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3. BCDE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 种基本成分。

三、填空题

1.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2.生产力水平 四、简答题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 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体系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 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 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 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最后,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着巨大的影

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有利于教育 的发展。

五、论述题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要求。一方面,办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技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经



17


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任 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 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 教育的体系、结构。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其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 出现新变化。

再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术的进步,促 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由此促进学 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 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后,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 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 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 ;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时,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 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 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受生产力发 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的。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B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产生反作用,即具有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

3.C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环境文化、学校设施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4.A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教育 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5.D学校文化从形式上看,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6.C教育科学技术价值表明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7.A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被统称为学校校园文化。 8.A 《学记》里说“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古代 的王者建立邦国,君临百姓,以立教、立学为第一要务。这句话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 教育的重要性。



18


9.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0.B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11.D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正是通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 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的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 应的要求。教育的各个方面均会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2. ABCDE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上;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而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 ABCDE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4. ABCDE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5. ABC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三、填空题

1.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2.科学的体制化 3.校风 不易消散 四、简答题

1.(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它能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措施等。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



19


经济的影响, 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 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 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进而影响群众,服务于一 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再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 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从历史上看,教育 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 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五、论述题

1.首先,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首先,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个人在知识的获得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其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情报专家的统计,“二战”以来,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 的知识被更新。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收信息。

再次,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 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它能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或惩罚。 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然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2.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为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 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 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 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 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20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 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人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格塞尔据“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烁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参考答案: 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三、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过程中实现的。 参考答案:社会实践



21


专家点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 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参考答案:帮助少年起飞

专家点评: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教育要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四、简答题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被发现?

参考答案:教育能使人的价值被发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 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川的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专家点评: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教育能够帮助人认识自己的价值。

五、论述题

美国康乃尔狄克州有一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八代子孙共600人。爱德 华一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他的八代子孙中13人当了大学校长, 100多人当了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和专科学校,60多人当医生,100多人当牧师,75人是军官,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担任过副总统,一人担任过大使,20多人任议员,120多人大学毕业后,有18人成为报社、杂志的主编或负责人。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爱德华家族人才辈出固然与他们 优良的遗传因素有关,优良的遗传素质为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生理前 提,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 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 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说,爱德华家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客观物质条件 优越,具有遗传素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环境条件。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优先权。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随之而产生的教育条件,能顺利发展他们的才能,另外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力量、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这都有利于后代的成才。当然,他们的主观努力也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构成了他们成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条件。

所以,尽管该家族人才辈出,但这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夸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

专家点评: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 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 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



22


实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2.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4.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

A.阶段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互补性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 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物质前提 D.补充因

9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然发生论

1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物质活动

11.有些专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是在(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成熟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遗传 D.环境 1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作用。

A.主导 B.制约 C.决定 D.辅助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

A.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3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客观性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观性 E.以上都是

2.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环境对个体发展没有影响

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 E.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 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 A.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育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育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

意义

B.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C.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D.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

标准

E.使学生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孟子 B.荀子 C.威尔逊 D.格塞尔 E.洛克 三、填空题

1. 教育的直接目的 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 决定的。

3.在个体发展中 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 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

1.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自板说”的是英国哲学( )

A.华生 B.威尔逊 C.洛克 D.格塞尔 2.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24


3.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哲学( )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洛克 B.赞可夫 C.维果茨基 D.华生 6.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稣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7.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观点。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本能论

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然发生论

10.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

11.有些专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育年期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心理特征表现方式 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3.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育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2.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能发掘人的潜力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哪几种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 ( )

A.人思维活动 B.个体的心理活动



25


C.精神活动 D.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E.社会实践活动

4.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稣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 B. C. D. E.洛克

三、填空题

1. 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作用还有 作用。 3.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

再到 一水平的发展过程。

4.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 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和

5. 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剌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四、简答题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论述题

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是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因而属于外铄论。

2.D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情况均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简单化处理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每个学生一般的共同发展。而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创造适当条件,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3. A霍尔的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是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 ,而不能改变它。

4. B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如2~3岁是幼儿的最佳口语训练期o

5. D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6. B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A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8.C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6


9.B这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是外稣论的观点,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 10.C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11. C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2.D“未来”是育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3.B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4. A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A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其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BDE环境对个体发展有影响,但并不能夸大为环境决定论。 3. ABCDE项是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4.ACD荀子和洛克都是外稣论者。 三、填空题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内在需要成熟机制 3.育年

4.个体活动 5.成熟

四、简答题

1.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 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 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 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 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 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 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棋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错误 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更是错误的。

2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育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育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五、论述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27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 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一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 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洛克的“白板说”是外稣论的典型代表。“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

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2.C 因材施教指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C 这是康德的原话,康德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4.C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C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6.B外稣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剌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7.C 关键期实际反映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8.B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内发论。 9.A 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看不到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就会导致 遗传决定论。

10.B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 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 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11.C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



28


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12.D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 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13.C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题中现象正体现了这一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教育 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ABCDE均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ABC DE 凡是教育能够实现的使人发展的方面都有助于人类地位的提升。

3.BDE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4.ABE 孟子和弗洛伊德是内发论者。 三、填空题

1.身体状态的剧变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精神的加

2.延时

3.前世俗水平 世俗水平 后世俗

4.抽象思维 概括能力 道德理想 深刻的情感体验 5.外铄论 四、简答题

1.(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发展必须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缺乏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 教育对个体发展起到引导和培养、塑造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这有助于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性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



29


学生的个 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失明者 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使人在某方面机能缺失的情况 下依然能够与环境协调,为继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 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 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论述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深刻认识这些规 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棍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及时施 教,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 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超 常发展得到补偿,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互补的可能。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0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是( ) A.人狭义的教育目的 B.狭义的培养目标 C.广义的教育目的 D.广义的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 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 B.激励 C.评价 D.指导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 的目标而努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

C.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D.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

E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2.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 A.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 B.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C.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

D.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E.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 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教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



31


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三、填空题

1.1957年, 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

参考答案:毛泽东 教育方针

专家点评;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 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 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使诸方面教育 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答案:素质 智育 社会实践

专家点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养目标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观念 B.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 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

A.劳动技术教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5.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育目的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8.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 )作用。



32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9.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和(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什么时期的教育目的? (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清朝未年新学制改革之后 D、中华民国 11.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普通教育 D.教育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属于普通中学在哪一方面的要求? (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哪些作用实现的? (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E教师的教学目标

3.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 )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三、填空题 1.1985年, 》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

2.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 的创造,也包括 的创造。

3.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 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的关系。 6.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1995年,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33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2.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

A.新课标改革 B.素质教育运动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2.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C.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D.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3.以下不属于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的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

A.控制作用 B.制约作用 C.指导意义 D.促进作用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 )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高水平的智力 B.创新能力 C.实践能力 D.健康体魄 7.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B.从事脑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脑力劳动

8.美国和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 ) A.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B.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C.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9.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



34


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 D.培养创新精神 11.美育即( )

A.审美教育 B.美术教育 C.艺术教育 D.美学教育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哪几个方? ( )

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D.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E.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3.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

A.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B.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C.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D.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E.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三、填空题

1.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2. 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

4.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的关系,他

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 可以测量,但



35


不能测量。

5.教育目的具有 、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 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6.我国近代 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7._ 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8.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 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9.在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 的精神。

四、简答题

1.简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五、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来体现的。

2.D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B 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

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4.A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

和习惯的教育

5.D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A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7.C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B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9.D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0.C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



36


清政府学部于1906 年规定的教育目的。

11.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12.C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 ABE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2. ACE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以下三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3. ABCE 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是传统教育的特点。 三、填空题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艺术美生活美 3.教育目的 4.教学目标 5.普遍特殊 6.创新能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四、简答题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目 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2.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 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 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 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 心理品质。

3.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③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五、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立了科学 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 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末在我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就是个人智力、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在个人自我素质(德、智、体)发展的同时,会做各种工作。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 发展理论为基础,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完全一致



37


的。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目标,使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把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淘汰教育、选拔教育 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B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

末中国教育界具体实践的典型。

2.D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D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是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4.C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D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6.B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C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8.C 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具有制约作用,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9.C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

“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0.D 素质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1.A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 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广得多。

12.C 根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解释,可见C讲述最全面、



38


最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ACD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教育 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 ABCDE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以上五点均是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三、填空题 1.十六大

2.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3.培养目标

4.具体抽象目标目的 5.历史性阶级性 6.梁启超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8.创新精神和能力 9.发现创造性探究 四、简答题

1.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 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 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 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 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把掌握 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 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 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 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



39


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 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教育目的等。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教育目的。

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 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 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 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 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五、论述题

1.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 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 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 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 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 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 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



40


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 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益,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 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 方面和全过程。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名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教育 D.隐私权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教师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对学生关禁闭,这侵犯了学生的(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人身自由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 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 )



A.专门职业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C.独立的社会职业D.非专门职业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 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二、多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 )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朋友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E传道者角色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



41


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研究者角色、朋友角色。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

A.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且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C.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D.在社会道德上,学生与教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E.以儿童为中心 参考答案:ACD

专家点评: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以儿童为中心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新型的师生 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填空题

1. 198662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 这一类别。

参考答案:专业、技术人员

专家点评:社会学者常常把职业划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育工作的最大特布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 教育活动中的生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参考答案:师生关系

专家点评: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 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3.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凡年满 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

专家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四、简答题

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法律所规定的社会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 参考答案: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 概括起来有: (1)人身权。未成年人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 项权利。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2)教育权。受教育 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未成年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负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川的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专家点评: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以下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



42


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五、论述题

试论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参考答案: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 “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 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 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 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 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专家点评: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纵观整个教师角色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也有不同见解,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六种角色。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A.前提条件 B.必要保证 C.必然要求 D.必然结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和(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能性 3.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 )关系。

A.朋友 B.接受 C.人一物 D.人一人 4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角色。

A.授业、解惑者 B.示范者 C.管理者 D.

5.由于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



43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所以教师还扮演着( )角色。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传道者 6.( )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A.杜威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7.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 )作用。

A.引导 B.主导 C.辅助 D.顾问 8.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儿童权利公约》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权威化 B.多样化 C.示范化 D.个别化且

10.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这属于学生享有的( )

A.人格尊严权 B.名誉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未成年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 ) A.身心健康权 B.名誉权 C.教育的权利 D.隐私权 E.人身自由权 2.198911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无差别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无歧视原则 三、填空题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2.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 人身安全、 等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等。

3.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 关系。

4.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是教师的 5.教师的 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四、简答题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2.我国独生子女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 )角色。



44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朋友 D.传道者

3.下列属于我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品质的是( ) A.上课拖延时间 B.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C.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D.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传道者 5.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 ) A.主观能动性 B.积极性 C.互动性 D.多样性 6.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 )角色。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管理者 7.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属于教师的(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人格素养

8.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属于教师的(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人格素养

9.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素养。

A.品质专业 B.职业道德 C.学科专业 D.教育专业 10.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要求 B.途径 C.条件 D.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

A.有责任心 B.有幽默感 C.主观偏心 D.耐心周到 E过分挑剔 2.从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看,国家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以下哪些方面是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 ( )

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的教育机会 B.关注贫困学生,设立帮困基金

C.关注残疾学生,设立特殊的教育机构 D.实施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制度

E.学校无权因学生交不起学杂费或其他摊派费用而让学生停学、退学或变相开除

三、填空题

1. 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3. 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4.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



45


力。

四、简答题

1.我国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如何理解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五、论述题

1.作为一名教师,你怎样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 2.如何根据教师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B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

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D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D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 4.B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5. A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6.D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7.B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8.B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9.B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0.D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元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得外袖。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家除了对未成年二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 ACDE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这一点正是198911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原则、无歧视原则。

三、填空题

1.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生命健康心理健康 3.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 4.人格特征 5.专业素养 四、简答题

1.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



46


定的社会属 性的人,但学生也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首先,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 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 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等方面。

2.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独 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 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以及19世纪末以后出现的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

五、论述题

1.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本在于教师 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 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 成果;了解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 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 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学习科学家身 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 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 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求 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 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 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 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47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 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 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2.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生理条件比较优越。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 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知识面宽。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比较 重视,精力与条件都较好。家长总是挤出时间带孩子参观、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故独生子女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第三,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多数幼儿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大方、 敢说、敢想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第四,由于是家中的“独苗”,有些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

针对独生子女的这些特点,我们应采取以下教育措施:

第一,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扬长补短。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 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避免“四二一综合症”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家教育中,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2.C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3.A 据调查,我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前五条品质是:经常骂人、讨厌学;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4.D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A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D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

7.C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8.A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



48


解与该学科相 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9.C 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广泛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这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是他胜任工 作的基本要求。

10.C 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消极被动教育无法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 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属于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2. ABCDE 学校和国家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以5项均体现了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

三、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社会化 3.教育能力 4.教育理念 5.研究

四、简答题

1.我国8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 导地位。

首先,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无论是在知识上、智力上, 还是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 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教育要培养 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 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第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3.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育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



49


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 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

五、论述题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 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首先,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正确 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1)教育内容的角度 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无论是在知识上、智力上,还是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 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 力、丰富社会经验;(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主 动发展的人,就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其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第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 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育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等作出的反应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学者。

2.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是一个安排有序的实施过程,意在专门向新 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经常采取的策 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

(2)教师的在职培训。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要求教师能够认清新的形势,从容迎接新的挑战;教育改革的日益频繁,需要不断地向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教师的在职培训 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①与工作结合的活动,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 如课堂教学观摩;②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于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 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这些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服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 外,还有一些在职培训活动服务于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与工 有关的,其对教学的作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立刻就显现的,如对教师进行电



50


脑培训。



第八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 )

A.波西瓦尔 B.洛克 C.斯宾塞 D.彼得•麦克费尔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迁移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生理适宜原则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D.讲义 E.讲授提纲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



51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答案:ABCE

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三、填空题

1. 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的蓝图,对保证学校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程 教育目标 教育功能

专家点评: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

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参考答案:社会知识儿童

专家点评: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 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3.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 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课程是 程。

参考答案:研究型

专家点评: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

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四、简答题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 的研究。

第一.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

第二,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 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三,对学科的研究。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 的依据之一,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通常就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 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



52


极端。

专家点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

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五、论述题

试论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参考答案: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 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 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专家点评: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 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必须 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A.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B.免费性、强制性、普遍性 C.普遍性、基础性、自愿性 D.免费性、自愿性、强制性 2.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3.地方课程属于( )

A.一级课程 B.二级课程 C.三级课程 D.四级课程 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的( )

A.教育方针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 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课程目标 6.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 )构成。

A.本文部分 B.目录部分 C.后记部分 D.序言部分 7.课业及进程是指( )

A.课程 B.课程表 C.教程 D.学年 8.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讲义 B.教科书 C.参考书 D.活动指导书

9.“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属于( )阶段的培养目标。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0.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 )

A.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



53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哪些特性? ( )

A.独特性 B.发展性 C.灵活性 D.稳定性 E.被动性 2.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 )

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选择课程 三、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 和教科书。

2.

3.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

4.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 和美学的要求。

5.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四、简答题

1.教学任务包括哪三个方面? 2.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

试论述教科书的作用。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家庭课程 B.校外课程 C.省级课程 D.学校课程

2.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 )

A.读、写、听 B.读、写、算 C.画、昕、算 D.读、算、画 3.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 )

A.国务院 B.地方教育机关 C.人大 D.中央级教育机关

4.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属于( )课程。

A.拓展型 B.知识型 C.基础型 D.研究

5.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 C.课时分配 D.学生兴趣

6.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 )



54


A. B. C. D.课程评价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B. C. D.课程改革

8.“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强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 )阶段的培养目标。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9.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的原则。 A.以家庭教育为主 B.以社会实践为主 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上课为主

10.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 )

A. B. C. D.教学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1.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哪些关系? ( ) A.思想性与科学 B.观点与材料

C.理论与实际 D.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 E.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 A.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B.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E.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三、填空题

1.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

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

2. 的编制往往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二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3.一个好课程表,既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出发,又能体现出不同学



4.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 而达成的。

5.国家教委于19869月正式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中小学教材的审定工作,1988年颁布了“ ”新的课程政策,加强课程与教材的 、多样性和 ,同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验,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体现基础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

四、简答题

1.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5


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五、论述题

试论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l.A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应与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一致。 2.B 教学大纲又叫学科课程标准,因此是指导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该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

3.B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4.D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5.D 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6.A 教学大纲包括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两部分内容。 7.A 课程是指课业及进程。

8.B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

9.B 根据199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可知这属于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0.A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2. ABCD 泰勒结合课程编制的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课程原理”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ABCD四个选项。

三、填空题 1.教学大纲 2.课程理论

3.基本依据教学结果、标准 4.教育学心理学 5.课程评价 四、简答题

1.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2.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 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结论。

五、论述题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



56


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有以下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 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重要条件。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运用理论

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 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B 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三基”

3.D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A 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教育、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就属于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 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5.A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6.B 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7.D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8.C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9.D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以上课为主的原则。 10.B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2.ABD 目的由于离评价模式关注点在非预期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三、填空题 1.国家课程 2.国家课程

3.权威性指导性 4.课程 5.一纲多本



57


四、简答题

1.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 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第二,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三,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第四,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施,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 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五、论述题

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 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 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8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的各自专长。将孔 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王阳明 D.朱熹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来源。

3.《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说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的境地。这体现了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下列关于练习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等

B.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C.精选练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D.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越好

E.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参考答案:ABCE

专家点评: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要适当,并不是越多越好。 三、填空题

1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教学

专家点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 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

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

专家点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



59


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就曾提出“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

参考答案:直观性 重要来源

专家点评: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昕

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四、简答题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原则?应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做到: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 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专家点评: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论述题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 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 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 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 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 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 界。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 基础。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 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 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教育的领域。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种认识是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



60


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一一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专家点评:此类题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回答全面。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从做中学”的过程。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凯洛夫 2.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乌申斯基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根据这一观点,在中学教学中应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教学原则是依据( )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布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学目的 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 )

A.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间接经验 D科学实验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发扬教学民主 7.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8.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论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谈话法 9.学校教育必须以( )为中心。

A.课外活动 B.教学 C、讲授法 D、谈话法

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 )

A.熟悉 B.分析 C体育活动 D社会劳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直接性 C.认识的教育 D、有领导的认识 E.认识的交往性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A、讨论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



61


D、讲授法 E、实验法 三、填空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 的主要途径,也是 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2.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4.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 程。

5.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是在教室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

四、简答题

1.教学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

1.教学的一般任务有哪些? 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与哪条教学原则的思想是一致的?谈谈该原则 在实际中应如何贯彻运用。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哪一特点? ( )

A.教育 B.指导性 C.间接性 D.交往性 2.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文化活动 C.实践活动 D.娱乐活动 3.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4.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 )

A.启发谈话 B.主动谈话 C.被动谈话 D.预设谈话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在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C.发展学生智力 D.发展学生的能力

6.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

A.领会知识 B.引起学习动机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

7.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材施教原则

8.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材施教原则



62


9.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特点 C.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D.学校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哪些属于教学活动? ( )

A.课前准备 B.上课 C.作业 D.练习 E.评定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谈话计划 C.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善于启发诱导 E做好归纳、小结 三、填空题

1.教学认识的客体以 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甘叫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

2.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进而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3. 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的渐进引教育求。

4.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5.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 过渡;二是从己知到 ,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四、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循序渐进原则如何理解?应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 4.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需要哪些条件? 五、论述题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种教学方法有哪些基本要求? 2.结合国内外因材施教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1.C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2.A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3.C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



63


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C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

作的基本准则。

5.C 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

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6.B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是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7.C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8.D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9.B 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10.D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二、多项选择题

1. ACDE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己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因此B是错误的。

2. ABCDE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三、填空题 1.智育德育 2.学思一行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 4.特殊的认识活动 5.学生可塑性 四、简答题

1.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成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 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重点,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启发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4


五、论述题

1.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 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育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 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2.孔子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与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是一致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 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应注意: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 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 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 掌握记忆方法,使他们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间接性的特点。

2.A 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C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A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己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己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65


5.D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6.A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7.A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8.D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9.D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0.D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交往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

2. ABCDE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填空题

1.课程教材中介性 2.实验法 3.朱熹

4.教学原则

5.抽象逻辑思维未知 四、简答题

1.教学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 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 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相关,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 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 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



66


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总之,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 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它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 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 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注意: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 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 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 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 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注意重点,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4.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 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五、论述题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 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



67


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 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昕手段等,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技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 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 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 的某些变化,进而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 教师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现实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种教法综合应用。针对不同的科目,根据不同的科目性质,来选 用不同的教学法,同时还可以在同一科目的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内外有如下一些因材施教的积极探索:

(1)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即把成绩相当的学生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有两种做法,其一是保存年级界限,按成绩分班;其二是取消年级界限,完全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灵活编班,又叫不分年级的“连续进度”

(2)按单元组织教学。它不按章节顺序甚至还打乱学科界限来组织教学单元,以学生自 己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仅供咨询与辅导。

(3)按学习的内容分组。即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升留级,一个学生有可能语文5年级而数学3年级,学生在某一学科可随时升留级,也可连升两级。

(4)双重进度的教学。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班级编制不变,在一个班级内分两、三种不同的进度。对一种进度的学生直接教学时,另一种进度的学生自动作业,再相互更换。其二是“半分班制”,即一部分学科按统一编班、统一进度,在原教室学习,另一部分学科按不同进度 到另外的班级学习。

以上各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赞成者认为它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对者认为它们拉大了学生的差距,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造成教学组织难度大、效率低等困难。

事实上,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 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 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长 足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68




第九 教学(下)

典型例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阐述的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 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我国古代学校大多采用(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个别教学制是主体。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 教学形式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3.在一次测试中,如果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得高分,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 水平考生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并围绕上好课来进行各个程序。 2.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 造才能的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E.设计教学法 参考答案:DE

专家点评: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三、填空题

1.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 等方法进行。 参考答案:练习

专家点评:巩固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当堂理解,当堂



69


消化,当堂 及时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

2.课的结构受 、教材内容、 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参考答案: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专家点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 系,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

3.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

专家点评: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四、简答题

教师布直作业时应遵守哪些要求?

参考答案: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强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 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专家点评: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纠正, 并作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 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五、论述题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法。

参考答案: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 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 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由于它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 定人数的教学班,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 教学时数、按课程表同时对全班进行集体授课,因而能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有系 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同个别教学相比,



70


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 了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全班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 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积极的集体舆论,从而有 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品德。另外,各科教师轮流上课,他们在业务、思想、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 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 施教。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法,主要是内部分组的方法来 弥补其不足。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 组,也叫班内分组。我们既可以按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目标进行分组,也可以对相同学 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专家点评: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在,班级授课制是我 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巩固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课外辅导 B、上课 C.课外活动 D、学生自学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 ) A.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B.综合性 目的性 选择性 C.自主性 目的性 灵活性 D.可操作性 选择性 目的性

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指的是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 )

A.外部分组 B.班级授课 C.道尔顿制 D.内部分组 5.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 )

A.检查复习 B.布置课外作业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6.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7.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策略。

A.直线式 B.分支平行式 C.螺旋式 D.综合式 8.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 )制定出来。

A.学期或学年开始前 B.定好课题计划后 C.学期结束后 D.



71


课前

9.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

A.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B.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C.复习己学过的教材,对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D.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10.在两次测验中,第一次测验机会分数的位置与第二次测验机会分数的位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以上,则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 )

A.练习课 B.实验课 C.讲授课 D.复习课 E.演示课

2.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 A.重点突出 B.方法得当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三、填空题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 、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 和道尔顿制等。

3. 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4.备课内容包括: 、了解学生和

5.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一些国家出现。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师编写课时计划的一般步骤。 2.教学策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一堂好课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哪些?

难度提升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1866 B. 1822 C. 1852 D.1862 2.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的是( )

A.分组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设计教学法 D.个别教学制 3.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

A.教科书 B.课外辅导书 C.参考资料 D.教学大纲 4.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是( )

A.形式型策略 B.问题化策略 C.结构化策略 D.综合型策略



72


5.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属于(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班级授课 6.目前,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设计教学法 D.个别教学制 7.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 )的目的。

A.讲授新教材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巩固新教材 8.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形式 C.教学手段 D.教学原则 9.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阅卷 B.确定评分原则 C.命题 D.确定题型 1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学业成绩考查中,试题类型有( )

A.简答式试题 B.陈述式试题 C.是非题 D.多项选择题 E.组配式试题 2.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的类型有( ) A.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B.布置作业(作业课) C.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D.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E.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三、填空题

1.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 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3.革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英国教育技术学家 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一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就是过去的

4.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 与组配式试题三种。这一类型的试题评分标准固定,阅卷教师评分时无主观判断,故统称 。选答型试题制作 ,可以用电脑阅卷。

5.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

、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 、备注。 四、简答题

1.教师应如何备课?

2.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有几种主要类型?

3.为什么说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是一条理想的出路? 4.简述课的结构。 五、论述题

论述分组教学制及其优缺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73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B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2.A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A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4.A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5.C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6.A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是起始环节。

7.C螺旋式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 8.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 9.B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0.B对信度进行估计的一种办法,是分析第一次测验机会分数的位置与第二次测验机会分数的位置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为1. 00,信度最高F相关系数在0.80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均属准确。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演示(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ABCDE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

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三、填空题

1.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2.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3.设计教学法

4.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分组教学 四、简答题

1.课时计划往往在写课题计划时一同编写。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

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在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际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生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2.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74


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第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 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五、论述题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 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是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 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上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 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B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A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 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4.C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 体系。

5.B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75


6.B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C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8.A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9.C考试分为三阶段,核心是命题。 10.D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2. ACDE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能课) ,检查知识课 (检查课)

三、填空题 1.教学组织形式

2.京师同文馆《钦定学堂章程》 3.波西瓦尔班级授课制

4.多项选择题客观性试题标准化 5.教学目的教学进程 四、简答题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就 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然后,要细读教科书,对每一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 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除此之外,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教师应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 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 教学特点,启发学生。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人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等。 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2.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 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 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等四种主要类型。



76


(1)内容型策略。在内容型策略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 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方法型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 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综合型策略。综合型策略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 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3.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一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 生为中心的策略。学生增长知识的形式,既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也可以是在教师引 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学习方式而提供高度灵活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策略中,教师和学校起支持或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实施这种策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个个都积极地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努力,分别去达到各自的、有区别的目标。因此,相对于以教 一一学校为中心的策略(班级授课制)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是一条理想的出路。

4.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进行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己学过的教材,对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 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 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巩固新教材的工 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 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当进行认真检查、批改和评定。

五、论述题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组教学在一 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 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



77


(2)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 部分组也有两种:第一,按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目标进行分组。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材,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第二,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组。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

分组教学的优缺点: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 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第十章

典型例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德育范畴。

2.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 B.心理辅导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 本途径。

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德育的认知模式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

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78


二、多项选择题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具有以下( )特点。 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E.继承性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 族性。在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哪几点要求? ( )

A.坚持严格要求 B.注重宣传和教育 C.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D.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E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坚持严格要求是运用锻炼法要注意的要求,与启发说服相结合是运用陶冶法 要注意的要求。

三、填空题

1. 2O世纪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 的道德教育模式。

参考答案:体谅或学会关心

专家点评: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o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 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2.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 参考答案:

专家点评: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3.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参考答案:疏导

专家点评: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四、简答题

简述德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从长远看,学 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

(2)德育是育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育少年正处在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时 期,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 成良好的品德,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育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专家点评: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



79


目的、有计 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 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五、论述题

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达到和谐发展。

专家点评: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巩固与提高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途径 B.归宿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2.以下属于道德讨论中引人性提问的策略有( )

A.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 B.询问“为什么”问题 C.橙清与总结 D.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锻炼法 D.榜样法 6.学生在活动和( )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A.学习 B.劳动 C.娱乐 D.交往



80


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

8.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A. B. C. D. 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 )提出的。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彼得•麦克费尔 D.皮亚杰 1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关键 B.导向 C.基础 D.重要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

A.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知识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E政治教育

2.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A.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E.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三、填空题

1.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等。 2. 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3.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4.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

5.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 文明行为习惯的 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德育内容?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A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B.导向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疏导 2.体谅模式把( )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德行为

3.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81


A.说服法 B.陶冶法 C.锻炼法 D.样法

4.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教育 B.教育 C.教育内容 D.育方法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法 B.锻炼法 C.说服法 D.样法

6.下面哪一项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A.学习辅导 B.生活辅导 C.择业指导 D.生观教育

7.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哪个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8.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A.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D.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9.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有关( )

A.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 C.传统美德教育 D.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10.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活动 C.课外活动 D.劳动 E.政治课教学

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是( )

A.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B.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C.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D.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E.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填空题

1.所谓 ,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讨论中教师的提问可以分为“引人性提间”和“ 3. 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 4.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 、委托任务和 等。



82


5.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 学生,并争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2.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五、论述题

某初中一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对于“早恋”思想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2.体谅模式的特色是什么?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B ACD是深入提问的策略,只有询问“为什么”问题是属于引人性提问策略。

3.B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4.D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 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 A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D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7.C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 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8. A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9.D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

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0.B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 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因此,知识教育不属于德育范畴。

2.ABD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认知模式的特征。 三、填空题 1.体谅模式 2.思想教育



83


3.陶冶法 4.保证

5.社会公德遵纪守法 四、简答题

1.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 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2.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 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明确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③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④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五、论述题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 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 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 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 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



84


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顿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A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3.D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4.B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法。

6.D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7.B初中德育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8.B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9.A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10.A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 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育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2. ACDE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三、填空题 1.道德两难 2.深入性提问 3.榜样示范



85


4.制度组织活动 5.了解研究 四、筒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 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 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 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五、论述题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 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 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 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 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 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颇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



86


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 一定启示:第一,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第二,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第三,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等。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典型例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这样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 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2.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 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 )

A.具体方法 B.实现目标的途径 C.班级建设的目标 D.工作程序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班级建设的设计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 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87


二、多项选择题

1.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

A.学生守则 B.班规

C奖惩制度 D.值日生制度 E.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 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二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三、填空题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的工程

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 参考答案:缔造者设计者

专家点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参考答案:明确的共同目标

专家点评: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 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3. 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 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参考答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专家点评: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 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四、简答题

班集体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 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组织机构维持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集体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 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88


专家点评: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 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

五、论述题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 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 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 不落后。二是让学生昕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 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教师权威无疑是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从而控制学生干扰行为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政重制约。因此,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学生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但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取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意识。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具有如下特点: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 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 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 法保障。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从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入的主动和谐的发展。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 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有限。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专家点评:回答这样的题,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就会更好。



89




巩固与提高

同步辅导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学生会 B.班级 C.小组 D.团委 2.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 A.校长 B.班主任 C.老师 D.教导主

3.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 )

A.学生会 B.当班干部 C.班集体 D.学习小

4.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

5.下面哪一个不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 )

A.法人 B.教育 C.组织者 D.领导者 6.19世纪初,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导生制”出现在(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7.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的班级管理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

8.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德鲁克 D.马卡连

9.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A.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运用教学技术于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10.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

心”的领导方式,另外一种是( )的领导方式。

A.“集体中心” B.“德育中心” C.“学生中心” D.“教师中心”

二、多项选择题

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 A.民主型 B.惩罚型 C.放任型 D.权威型 E.监督型

2.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



90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自主管理 E.目标管理 三、填空题

1.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开展以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 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4.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 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四、简答题

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五、论述题

王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4.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种类型? ( )

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专断的 5.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 ) A. 《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7.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自我管



91


理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理论是(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

8.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育内容 C.教师 D.学生 9.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10.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锻炼 D.考试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班级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B.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C.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D.班级管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E.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班级成员的愿望 C.班主任的意愿 D.学校的培养目标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三、填空题

1.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

2.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 自己、自己 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 载体。

3.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 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

、由近到 、逐步提高。

4. 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5.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 、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四、简答题

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



92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l.B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B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3.C班集体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

4.C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5. A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6. B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7.A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A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9.D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 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10. A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

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ACD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2.ABCE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四种: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三、填空题 1.班级

2.班级规章制度 3.班集体 4.自我教育 5.学生

四、简答题

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2.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 响。具体地说,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友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 施教学活动,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



93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关心 集体、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 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 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五、论述题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接新班后,王老师应这样 来做:

第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 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 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第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

第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l.A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C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3.C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这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4.B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

5.C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6.C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7.B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8. D为了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



94


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9. A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10. A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ADE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三、填空题

1.学生的代表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2.管理教育 3.远期的难远

4.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5.主题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1.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 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 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强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繁重而复杂。主要任务有以下两点: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每位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把组织建立班集体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协调各方面力量,促 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班 主任还应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培养 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指导本班班委会、共育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力量。

五、论述题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如



95


下方法:

第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有一个固定的 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兴趣、爱好、性格等。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内容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 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 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③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第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第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 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一个学生在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教师,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教师通力协作教育的过程。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具体包括:①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②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③调节各学教育负担,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团队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在班集体中的核心作用,班主任有责任指导团队活动。具体应当做好这样一些工作:①协助团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②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②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3)争取和运用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力量。具体包括:①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②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隙,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③争取校外各种积极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此题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阐述。

9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3663fd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