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

2023-03-27 18:01: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欢迎阅读!
天游峰,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设计背景:本篇课文属人物篇,主旨在于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文中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外貌、

神态、心理这几方面入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因此,我把分析人物写法、走进人物心理作为重点来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了练笔和讲评,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文章,另

外两篇分别是《最大的麦穗》和《山谷中的谜底》,三篇文章的主题是向学生展示高尚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第一篇,描写了天游峰的扫路老人豁达开朗、质朴、自在悠闲地生活态度,是向学生展示一种人、一种生活、一种人生态度。第二篇是《最大的麦穗》,通过讲述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田里挑选最大的麦穗的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珍惜并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不要错过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第三篇是《山谷的谜底》,通过揭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东西破植被差异的谜底,告诉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后两篇课文时向学生展示一种人生哲理。

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叙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偶遇一位扫路老人,并在与其结识相处的过程中,被老人那种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所折服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热爱生活,知足才能常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天游峰扫路人的鲜活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 2、利用文本空白,想象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指导写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悟扫路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法探究培养朗读,激发表达,指导写法。 学法指导读悟结合,迁移写作 教学过程:

一、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

1、首先板题,(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指名自信读题,然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那些问题?(在


与课题对话时,学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二、与全文对话,整体感悟。

1、带着上述问题先把课文读一遍。 (相机指导读准生字)

2、学生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

三、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

1、让我们先来看啊看那老人工作的地方——天游峰,学生介绍武夷山、天游峰。

2、老师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现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3、文中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自由选择读法读一读,说说感受。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银丝,抛,飘飘悠悠„„”感受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体会衬托出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4、通过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高。(板书)

5、想不想看看天游峰的美丽景色呢?欣赏天游峰美景(课件出示图片)

6、峰真是一座险峰啊!所以人们这样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引读第一自然段)

四、: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1、攀登这样一座险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那老师就纳闷了,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他到底累不累呢?

2、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累要有累的理由,不累有不累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关句子)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这么高这么陡的山,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指导朗读,读出老人的悠闲。齐读老人的话。(朗读感悟老人并没有把扫路当作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话语,没有半点虚假,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从最后一个反问句可以看出,老人和天游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老人的扫路生活是不累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63ff76f242336c1eb95e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